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诗之敦厚丨袁枚用孔子儒家思想讲述写诗为什么要敦厚?

诗之敦厚丨袁枚用孔子儒家思想讲述写诗为什么要敦厚?

时间:2024-03-28 13:19:43

相关推荐

诗之敦厚丨袁枚用孔子儒家思想讲述写诗为什么要敦厚?

《固存》

酒薄易酸,栋挠易动。

固而存之,骨欲其重。

视民不佻,沈沈为王。

八十万人,九鼎始扛。

重而能行,乘百斛舟。

重而不行,猴骑土牛。

什么叫固存?固存这个词很生僻,在典籍里面有多种意思。

一种意思是出自《庄子·大宗师》里面的这么一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是天地未生以来就有的,你可以感觉到,但是没有形状没有动作,你无法触摸它感知他,这个道,可传而不可受,可以传给你,但是你不可以感受。所以,就是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另外一种意思呢?是出自《尚书·仲虺之诰》,是指巩固正确的认识和观点的意思。袁枚所说的固存,是指敦厚之意。

为什么我们写诗要敦厚?在《礼记·经解》中说:“温顺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顺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

这里所说的敦厚,是指厚重、厚德载物之意。所以说,诗是要讲究厚度的,而这个厚度是哪来的呢?来自于儒家的传统。儒家认为,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段话出自《礼记经解》,是孔子对六经的学习所讲的。中国儒家从自古以来,诗歌教化的基本要求,是要求你温顺敦厚的。顺,是行动而有气韵的。所以袁枚先生这里所说的厚,就是指敦厚之意,就是诗中要有一种堂堂正正、厚厚重重的气概在里面。

什么是敦厚?李时勉的《犁眉公集序》中有:“其气壮,故其辞雄浑而敦厚。”犁眉公,是指刘伯温,他这个人气势很好,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雄浑敦厚,一个人,当他的地气很足,正义感很强,自然气壮。我们看一首他写的诗:

芳意自随流水逝,华年不为老人留。

浮花冶叶休相笑,自古英贤总一沤。

这四句诗,和我们现在很多人写的不一样,虽然随意,但气势很宏大,讲的人生道理,没有刁钻尖刻的东西。浮花冶叶,是指任人玩赏的东西,冶叶是柳条上的叶子,在古代也指歌妓或娼妓,所以李商隐在《燕春台》诗中说,“闺房与客泪方兴,冶叶娼条便相识”,所以浮花冶叶,不是指美好的东西上,是指婀娜多姿任人玩赏的东西。

刘伯温的这个诗,是个即事诗,虽然有讽刺之味,但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也彰显了自己的气势,有胆气,有豪气。敦厚,不在于是不是温良恭俭让,而在于是不是站在正义的一方,正确的一方。正如固存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我要坚持,长期坚持推行正确正义的东西。这是固存的应有之义,敦厚也是这样而来的。这是儒家的标准,但他不全面,比如李白有点狂放,柳永有些妖冶,李清照有点小家子气,按他的标准则都不敦厚。

说白了,这个敦厚,就是要我们写中规中矩的东西,写仁人大义的东西,写东西要大气,要厚重。但这不是全部,只是讲固存这一品捎带出来讲一下。

那么现代语境下,怎么才能做到敦厚?不能必须照孔老夫子说的,如果真这样,天下百分之八十的诗都是办不到的。真正敦厚是怀有一颗仁心,当你怀有仁心的时候,你的心是敦厚的。

我们说,也许在文字的内容上不追求敦厚,但写诗的心地,一定要做到仁厚,也就是写诗的三个标准,第一要真,写真话真性情真东西;第二要美,一定要写的雅致美好华丽一些,是情感上的美,而不仅仅是文辞上的美;第三要善,怎么体现善良?我们写的东西应该是敦厚的,应该首先所有的诗歌出自善心善意,而不是为了讽刺别人挖苦别人,甚至是写一些轻佻的东西出来。这是诗歌中善良的标准所在,所以说要固存、要敦厚。

要做到敦厚,有两条道,一条道就是修炼我们自身;另一条,就是去更深地去寻求诗歌的意境所在。

清代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一:“诗之要有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变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

格,就是诗的体制格式。格以辨其体,通过格来分辨他的体制格式。意以达其情,就是文章要表达的内容。趣以臻其妙,诗有四趣,精思妙思等等,只有诗歌里有了趣味,才能体会它的妙处。体不辨则入于邪陋。

什么意思?就是拜托各位朋友写诗的时候,如果写七绝就一定按七绝的格式来写,写七律就要按七律的格式来写。而师古之义乖,也就是不要过分拘泥于古人的这种格律,如果过于拘泥,就显得古怪乖张。

同样的道理,意以达其情,写的东西内容要表达一定的情感,就是不隔,意象和情感是要关联想来的。如果情感不达,就容易堕于浮虚。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看见有的朋友写的诗,用典非常多,五花八门,非常华丽,甚至一首诗里有五六十个古字或很深奥的典故,也许这是一种爱好,我们不妄加评论,但是,首先要明确知道表达什么?难道只是想要炫耀一下对文字典故掌握的很多吗?如果仅仅是这样,何必写诗,编一本典故大全不是更好吗?

很多时候,看一些学诗很长时间的诗友,写出的东西上,不知所云,这就是情不达,这样的诗叫堕于浮虚,让人感觉只是在卖弄文字,没有什么感人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如果写得太浅白了,难免流于俗境。

所以,我们写诗的时候要认真对待所写之诗,按照格律,按照宫调声情去写,另外要多推敲字句,把意象选准,字句选准,让我们的感情表达出来,让人感知,不要隔;再有就是要有诗趣,不要用大白话入诗。我想,如何做到了这些,才会真正让我们的诗敦厚起来。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