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杂言古诗《国风·周南·麟之趾》 这是赞美诸侯公子的诗歌!

杂言古诗《国风·周南·麟之趾》 这是赞美诸侯公子的诗歌!

时间:2021-11-09 14:00:45

相关推荐

杂言古诗《国风·周南·麟之趾》 这是赞美诸侯公子的诗歌!

在《诗经·周南》最后一篇比较喜庆的诗篇——《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麟(lín):麒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振振(zhēn):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贵族子孙,公姓、公族同义;于(xū):通“吁”,叹词;定:通顁(dìng),额头。这首诗从文字上就能看出来它有多简单,不仅字数不多,而且全文三章,每章只有2个字不同,而这每章不同的两个字在意思上差别还不大,主要就是对于第一章的反复吟唱。全诗以麒麟起兴,用来赞美贵族子弟。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传说中麒麟“不践生草、不履生虫”,对应君子五德中的“仁”,所以也被称为仁兽。“麟之趾”,即麒麟的蹄子。“振振公子”,即诚实仁厚的贵族子弟。很明显,将这两者并列,其实就是在夸赞这位贵族子弟。果不其然,下一句就是“于嗟麟兮”。“于嗟”是叹词,表示赞叹的语气。所以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你就是麒麟啊!”

第二、第三章中“麟之定”、“麟之角”是麒麟身上不同的部位,“公姓”、“公族”与“公子”其实是一样的意思。所以这两章与第一章所表达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呢,全诗其实都是在夸赞一位贵族子弟仁厚如麒麟一般。这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毕竟在传说中,孔圣人就与麒麟有着很深厚的关系。而且,这一夸就是三遍,深切贯彻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一原则。这位被夸得这么狠的贵公子是哪位呢?学术上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周文王之子,一说是周公旦之子。至于确切的,时隔2000多年,又缺乏足够的明证,谁也无法确定。而且,说实话,这并不重要。好了,到这里,《麟之趾》就全部解读完了,就是这么简单。既然这首诗是在夸赞贵族之子仁厚,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那咱们就顺势来聊一聊近两年在网上闹得很凶的“熊孩子”吧。咱们这毕竟是解读《诗经》这种传统文化的,那就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聊一聊吧。推倒孕妇、火锅浇头、毁坏财物,遍观近年来有关于熊孩子的新闻,可以看出他们的恣意妄为,造成的破坏是匪夷所思的。于是有人就喊出了诸如“熊孩子的心里住着魔鬼”这样的说法,于是就有了关于孩子本性善恶的讨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中,普遍认为人生之初本性是善的,在后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所以需要依靠后天教化来让人保持本性中的善,而隔绝来自于后天社会影响的恶。这从儒家主要蒙学书籍《三字经》中可见一斑,其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三字经是宋以后才出现的,但从其普及程度而言,可见其内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当然了,也有如荀子一般的儒家代表人物鲜明的支持“性恶论”。他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学习,才会表现出仁、义等善的内容。也所以,他才会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有不断学习、反省才能保持住善。

不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虽然对于人在初生本性上的认知不同,但是都同样肯定了后天环境、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所以,相对于非黑即白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现代学者更多的认为人在初生之时,思想意识是出于混沌不明的状态,然后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模仿、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认知。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认知的不同,影响着的人的行为。儿童时期,由于经验和认知不足,加之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容易做出很多在成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其实,这些孩子做出的“匪夷所思”的事情,成年人做出来的要更多得多,只不过由于孩子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所以才会显得“匪夷所思”,这是群体差异所导致的。而且,孩子们还处于经验积累的初期,处于笨拙模仿环境的阶段,认知较为蒙昧,他们做出再“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周围环境的影响难辞其咎。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孩子们最主要的行为模仿对象——家长们。“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不止一个熊家长。”说实话,熊家长的破坏力远比熊孩子要大。

当然了,我这么说,不是要为“熊孩子”们辩解乃至洗白。错就是错,犯了错,有再多的理由,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在关于人初本性的讨论上,我认为另一个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概念很适用,那就是——“心猿意马”。这是一个儒、道、佛三教都会频繁适用的概念。现在,“心猿意马”是用来形容人心思不定,如猿马一般难以控制。《西游记》中就有“定住心猿则悟空,拴住意马即化龙”的说法,心猿意马分别对应孙悟空和小白龙。我这里并不会详细来解释“心猿意马”在各家流派中的意思,只是作为一个比喻,让人更好理解。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在心猿和意马,他们随着我们成长而变得愈加强大和暴戾,带给我们诸多想法和欲望。它们是无所谓善恶的,只凭着本能和喜好恣意而为。我们无法消灭他们,而且也不能消灭。没有了心猿意马,虽然没有了破坏和暴戾,同样也就没有了我们生而为人的创造性和进取心。我们只能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给心猿套上锁链,给意马拴上辔头,让他们在合理的,符合我们期望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我们常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只隔一线,这一线其实就是这道拴在心猿意马身上的锁链。

这道锁链从哪来呢?我认为主要来自于教育,来自于社会尤其是父母家长对我们每一个行为的引导。对有奖赏,错有惩罚,在这样一次次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形成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熊孩子的坏行为背后,都有着家长的错误引导,或者说是纵容。在家长这样长期的错误引导下,孩子也就很容易形成自己错误的行为规范,逐渐累积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匪夷所思”的事情了。在心猿意马的影响下,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的为恶的欲望。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着大人(不是父母)去镇上买东西。作为一个缺少零嘴的农村娃,大人在商店里买东西跟老板沟通的时候,我一直在对着摆在店门外的橘子流口水(说实话,我到现在还是喜欢吃橘子)。然而,在当时的家庭条件下,买橘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趁着老板跟大人沟通没注意的时候,偷偷拿了几个藏在口袋里。回到家后,我得意的拿出橘子跟父母炫耀我不花钱得来的橘子时,意外的迎来了父母意外严厉的教训。

还有一次,我与小伙伴们在村外的一个山谷里玩耍。我由于新买了一把小刀,得意的不断用小刀切割野草树叶(姿势参考各种武侠剧中的侠客)。当时,那个山谷里有村民给蔬菜育种的小塑料棚。我玩得兴起,便随手在塑料棚上划了一刀,以显示新买小刀的锋利。当天晚上,当有人拿着破了一个口子的塑料膜找到家里来的时候,我惊恐到说不出话。平时最疼我的奶奶把家里新买的塑料膜赔给了人家,然后狠狠的骂了我一顿,说我败坏了我家在村里的好名声。我在做出这两件错误的事情时,知不知道这是错的呢?其实是知道的,只不过在当时想要的欲望更胜了一筹。在我做出错误的事情后,父母和奶奶的惩罚让我对于这种行为错误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明白了犯错后的后果。所以后来我就知道了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不能随意毁坏别人的物品。

欲望纷杂,最重要的是要把它控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这需要我们终其一生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认知,不断给自己的心猿意马拴上一道道锁链。而在年幼之时,父母师长的正面引导尤为重要。首先呢,家长自己就需要不断去加强自己的认知,要明白在当前社会、当前时期,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时宜的,是错误的,然后给懵懂学习中的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而恰恰就是这一点,导致了很多熊孩子的出现。因为或是出于认知限制,或是出于自身的自私心理,很多家长在孩子做出错误行为之后,总会不以为意。“你一个人大人跟孩子计较什么”,“他还是个孩子,他懂什么”等言论,是熊孩子背后的家长们常用的借口。

孩子不懂,你是不是应该懂呢?不跟孩子计较,是不是应该跟你计较呢?如果一味这么纵容回护,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或者说,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知道,犯错是要受到惩罚,付出代价的?你的每一次纵容,都会松开孩子心里的心猿意马上的一道锁链,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猿意马越来越强大,最终毁天灭地都是有可能的。我写到这里,说了很多关于孩子的内容,但这篇文章并不是给孩子看的。所以,请作为身为孩子家长,或者即将身为孩子家长你们,从孩子做错第一件小事开始,制止他,并告诉他这是错的,需要受到惩罚;也请从孩子做好第一件小事开始,鼓励他,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亲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辈当共勉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