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山东分为鲁儒和齐儒 当年李白写下一首诗痛骂鲁儒 如今成经典

山东分为鲁儒和齐儒 当年李白写下一首诗痛骂鲁儒 如今成经典

时间:2023-12-25 16:28:03

相关推荐

山东分为鲁儒和齐儒 当年李白写下一首诗痛骂鲁儒 如今成经典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段历史时期,唐朝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同时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开放。由此,在唐朝我国的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

唐诗,是唐朝时期的重要文化体现,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李白莫属。李白一生著作无数,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但由于当时思想开放,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所以李白的思维也受到了佛、道两家的很大影响。

虽然说,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唐朝尊崇佛教,再加上一些道教的影响,佛道两家还是有很深的社会影响的。李白思维开放,到处巡游更是开阔了他的视野。所以说,我们看到李白的诗作大多也是洋洋洒洒、不拘小节的,并不像是当时一些腐儒之人酸文指墨的形象。

李白为人洒脱,有一段时间李白来到了山东,居住于东鲁之地,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里李白的这种洒脱,被当地的腐儒看作是放荡不羁。

开元末年李白来到东鲁一带,也就是今兖州一带,这个地方离孔子的老家曲阜很近。所以这一带的儒家风气很重,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儒家文化向来是礼仪道德的重要考量标准,但是文化化是好文化,人却分好坏。人分千百种,形色各不同,这其中就有很大一批腐儒,而当时人们称这批腐儒为“鲁儒”。

其实,在山东儒家学者也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齐儒”,一类被称为“鲁儒”。为何会这样份呢?这其中是有一个典故的,听我给你道来。

当年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百废待兴,打天下用刀剑,治天下就要用文化了。于是,刘邦命齐地的儒生叔孙通去鲁地招揽一些儒生到朝廷来共商礼仪。

叔孙通领命来到鲁地后,哪成想这些鲁儒却对他说:“现在国家才刚刚安定下来,死者还没有得到妥善安葬,你们就要搞这些礼乐形式,简直就是违背道德的做法。你若去便去,休要来坏我等名节。”

叔孙通无奈,只得说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于是叔孙通只得招来了齐地的几十名儒生,这些人为刚刚建立的汉朝制定了完整额礼仪制度。这些制度让刘邦充分体验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自此以后,齐鲁之地的儒生便分为了两派,一派鲁儒,一派齐儒。鲁儒迂腐好古,不知变通,而齐儒则能与时俱进,治国安邦。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来到鲁地的李白并不能受人待见。他的行为被人视作“轻佻”,他的做派被人看做“狂妄”。只要李白走于街上,就会受到人们的议论,李白心里别提多憋屈了。于是李白酒后大笔一挥,写下了经典之作《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这首诗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大概是说:鲁地的这些老头子只会谈论五经,满头白发也只能是从中摘抄章句。要是问问他们经国济民的策略,他们仿佛像是坠进了烟雾之中没有任何方向。脚上穿着远游的鞋子,头上戴着小方巾。慢慢的从直路上行走,还没走呢就先扬起了尘土。秦国的丞相李斯,根本不会重用褒衣的儒生。你们也不是叔孙通,和我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你们要是连时事都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话,那就赶紧去汶水边上种田去吧。

李白到底是有文化的人,这首诗一个脏字没有,但是却把迂腐好古的鲁儒批的一文不值,诗中的话用现在语言来说就是:“你们这些老头子,啥都不懂,整天就会死读书,根本不懂学以致用。学到老也是只会摘抄句子,要是问你们这些知识怎么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你们这些人就黑了天了。整天说着远游,行头倒是不错,还没等走就各种理由出不了门。你们别以为自己多了不起,在秦国的时候你们就不受重用,叔孙通虽是儒生,但你们却不是人家叔孙通,你们连和我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啥都不懂的一群人,赶紧上汶河边上种地去吧。”

李白说的对,文化的根本作用还是要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才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整天就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不懂变通,到头来自己还是要摘抄人家古人的诗句,自己啥都不会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不能看着人家跟自己不一样就去嘲笑别人,任何人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况且你可能还不如人家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