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赣南客家匠心传承:宁都黄石郭承宣 民俗文化活化石傩戏的守护者

赣南客家匠心传承:宁都黄石郭承宣 民俗文化活化石傩戏的守护者

时间:2019-06-09 11:26:40

相关推荐

赣南客家匠心传承:宁都黄石郭承宣 民俗文化活化石傩戏的守护者

赣南宁都,被人誉为早期的客家摇篮,一条清澈澄碧的梅江河穿境而过,养育了一方勤劳的客家先民,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数千年来,英才辈出,诗文俱佳,因此得名“文乡诗国”之美称。但在这里,更有保存近千年而不衰的宁都黄石中村傩戏,被史学界称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艺术界称为“戏曲活化石”。

这一独特文化的传承者,大半辈子守望着这种表演艺术,他就是当地郭姓的代表人物,现年60多岁的郭承宣,成中村客家傩戏团团长,是该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据他介绍,该戏剧表演形式,在当地已经有千年历史,傩戏早已和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每逢傩戏巡演时,村里人早已提着装满了香烛、鸡鸭、鱼肉、白米的竹篮站在门口等候。“福主”一到就鸣鞭炮迎接,有的还会请傩戏班到家里表演,热闹一番,借“禳神”尽情欢乐。农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的巡演往往恰逢传统重阳节,村民往往会把小孩满月、老人的生辰寿诞都移到这一天来过。各家各户都把亲朋好友请来团聚吃酒,气氛隆重,甚至超过春节。

中村的傩戏表演形式,有明显的不同其它剧种的特点,很大程度上保存着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比如类似道教的“踏罡”、“踩灵”等步伐,表演动作较简单原始,但粗犷、热烈、火爆,虽无行当之分但有男女之别,不论演什么角色,都要戴面具,面具由木头雕凿。演员用不同身段动作去区别男女角色。音乐也很简单,表演时有锣鼓伴奏,人声帮和(戏剧中称帮腔),或称合腔。

演员服装现在只有两种,一种红色,代表男性,一种绿色,代表女性,服装前后有特殊图案和道教符录等标志,头上用一块一面红、一面黑的头巾包扎。道具也简单,大都用木制剑和木制令箭或根据剧情需要制做的其他道具。

其实,在我们不少地方也有傩这一形式,这起源是2000多年前的迎神庙会,是人们驱除疫鬼灾邪,以及祈求神明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一种民俗活动。但大部分地区的只是一种表演者形体的展示,俗称“哑傩”,比如在迎神、祭祖之类的时候,其表演内容包括禳神祈福、给人一种观感上的艺术享受,而中村客家傩区,他融入了唱腔,当地人称之为“开口傩”,不仅有唱腔和对白,还有较完整的剧情。

有资料显示,黄石中村傩戏,共有32位传人,各种傩面具达108个。剧目吸取其它剧目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象什么《后羿射日》、《开天辟地》、《判官醉酒》、《刘海戏金蟾》《判官点书》、《太公钓鱼》、《钟馗斩鬼》、也有本地故事,传说故事,《赖公射月》、《打王卯》、《抱冬易》、《打保安》等。

有些剧目虽然在其它剧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江融入本地人所喜闻乐见的故事和艺术形式,因此,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广泛认同。

中村傩戏的表演上,演员们带上形象生动的面具,穿上和面具相匹配的服饰,锣声鼓声说唱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成韵,演员虽然不多每场戏只是一二个人,但通过更换面具只一二个人轮换上阵,在锣鼓喧天,唢呐轰鸣中也可以得了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他们唱完一段到幕布后却换下一个面具,另换一件衣服,又是一种神态,他们一忽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一忽儿是婀娜多姿的窈窕淑女,顷刻又成老态龙钟的长髯老者,旋即又是令人望而却步生畏的鬼怪夜叉。

中村傩戏的唱腔上,既有当地的传统音调,又有其它地方流行的优美乐曲,唱词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正气凛然,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催人奋进,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现实生活即兴发挥,使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随着剧情的发展,扣人心弦,以剧情的发展而逐步深入,有时轻松自然,笑声不断,使观众达到忘我的境界。正是因为这个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所以能传承到现在千年也能经久不衰,香火不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中村傩戏的语言特色上,由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大都以当地的客家方言来唱,戏中也有丰富的客家方言土语,当地民众的口头语传播,也大都受这些戏剧的影响,很多正规或不正规的场合,均是以看了戏后的语言进行沟通和和交流。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也就形成了当地特有的语言特色,方言之所以能广为传播,跟当地的戏剧流传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而客家方言在这个区域的传播,在当年没有录音、广播、电视,各地交流不是很频繁的的年代,和这些戏剧是不无关系的。

中村傩戏在演员化装方面,其精雕细刻传神的木制面具为主,这种面具带起来经演员的表演、辅以语言、手势后,经过乐器、灯光的作用,赋予了极其生动的生命力,随着本地化的唱腔和内部面部肌肉的抖动,能把喜怒哀乐,真情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异彩纷呈,栩栩如生,特别是那种歪嘴斜鼻,柳眉凤眼,威严神勇,面目狰狞,满脸横肉,慈眉善目,红脸白齿,笑容和善的各种形象,令人过目不忘。随着人物性格定位在面部表情的一种固定且程式化,真实地演绎了一段活鲜鲜的历史画卷。

傩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种,专家介绍,傩文化是我国一种原始的文化形态,这种面具是传统的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的产物。客家先人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对大自然规律的逐步了解,也表露出对社会形态演变的各种信息。

黄石中村傩戏,通过象郭承宣等艺术大师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这些古老剧种中,不断丰富和创新,让人们领悟更好美好的寄托,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这就是传承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的精髓所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