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3-02-16 23:45:36

相关推荐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

背景技术:

现有电吹风具有控制电吹风工作的电控元件,尤其是控制程序复杂的电吹风,需要较多的电控元件组成控制电路电控元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不及时给电控元件散热,会使电控元件的性能变差,个别功率比较大的电控元件还可能被烧坏,电吹风会失效。

一相关技术中,电吹风中具有控制其工作的pcb板,为了给pcb板散热,将pcb板置于外壳的后端且位于主风道内,风扇组件设与手柄组件中,主风道为非线性风道,包括位于手柄内的竖直区段和位于外壳内的轴向区段,pcb板设置在轴向区段中,竖直区段与轴向区段的连通口位于pcb的前方,主风道气流通过连通口进入竖直区段时不是直接吹向pcb板的,而是带动连通口与pcb之间的气流流动从而起到给pcb板散热的作用,对电控元件的设置方式要求较高,否则无法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

而且,pcb设置在主风道内,使气流流经电控板和加热单元,流动空间和路径增加,必然会减小主风道的风压和风量,或者为了保证整机风压和风量,势必要提高电机的转速和功率,缩短电机寿命且增加了电机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电控板散热效果、对电控元件的设置方式要求较低、且能获得较大风量和风压的电吹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包括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所述外壳的前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手柄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电吹风还包括从第一进风口延伸至第一出风口的主风道,设置在主风道中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的风扇单元和用于加热该气流的加热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扇叶旋转的电机,其中,所述外壳的后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后端的电控元件和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部的辅风道,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与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的气流换向板,辅风道的气流被气流换向板改变方向后吹向电控元件。

优选的,所述气流换向板上设有对应电控元件设置的气流导向槽,辅风道的气流经过气流导向槽换向后吹向电控元件。

优选的,所述气流导向槽与电控元件相对设置。

优选的,所述气流导向槽内设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将气流导向槽分隔成多个开口槽,每个开口槽对应一个电控元件。

优选的,所述分隔板自气流导向槽的内侧壁向气流换向板的轴线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述气流换向板上设有接收辅风道气流的腔体,气流导向槽与所述腔体连通设置,气流导向槽设于腔体的一侧,辅风道的气流从所述腔体进入气流导向槽。

优选的,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辅风道的第二风扇单元,第二风扇单元设于所述腔体内。

优选的,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线路板,所述电控元件焊接在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呈环形且套在腔体的外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轴线延伸的第一区段,所述外壳内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内筒,所述气流换向板设于内筒的后端且形成密封。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前端设有用于吹出辅风道气流的第二出风口,电控元件与气流换向板之间具有间隙,吹向电控元件的气流从所述间隙进入内筒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并从第二出风口吹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辅风道的设置为电控元件散热,使主风道的气流流过的部件减少,减少主风道风量、风压的损失,且减少主风道的热气流对电控元件的影响;通过气流换向板的设置使气流吹向电控元件,使电控元件的设置位置和方向更加自由化,且提高散热的有效性。

2、通过气流导向槽的设置减少气流的损失,使更多的气流吹向电控元件,提高散热效率,尤其在辅风道的风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也能对电控元件进行有效散热。

3、通过使气流导向槽与电控元件相对设置,使气流量对着电控元件吹,提高散热效率。

4、通过使每个电控元件对应一个开口槽对应一个电控元件,好处是当电控元件有多个时,每个电控元件都有对应的气流吹,散热均匀。

5、通过在气流换向板上设置腔体,减小风量损失,提高散热效率。

6、通过第二风扇单元的设置,提高辅风道的风量,使更多的气流吹向电控元件,提高散热效率。

7、通过使线路板呈环形且套在腔体的外侧壁上,一方面便于提高装配效率,简化内部结构;另一方面,防止线路板挡风,使气流被线路板反弹回去造成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辅风道时进入不畅,导致电控元件散热效率降低。

8、通过内筒隔离主风道和辅风道,气流换向板密封内筒的后端,防止主风道的风量、风压外泄,且结构简单。

9、辅风道的气流进入内筒和外壳之间形成流动隔离通道,隔离加热单元的热量,降低外壳温升;辅风道的气流从第二出风口吹出,有利于及时带走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防止辅风道的气流排出不及时导致气流变热,影响电控元件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电吹风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线路板与气流换向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电吹风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气流换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中电吹风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中线路板与气流换向板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外壳;2、手柄组件;3、第一进风口;4、第一出风口;5、加热单元;6、风扇单元;7、第二进风口;8、第二出风口;9、第二风扇单元;10、气流换向板;1001、气流导向槽;1002、分隔板;1003、腔体;11、线路板;12、电控元件;13、主风道;14、辅风道;15、内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包括外壳1和与外壳1连接的手柄组件2,所述外壳1的前端设有第一出风口4,所述手柄组件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3,所述电吹风还包括从第一进风口3延伸至第一出风口4的主风道13,设置在主风道13中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3进入电吹风的风扇单元6和用于加热该气流的加热单元5,所述风扇单元6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扇叶旋转的电机,其中,所述外壳1的后端设有第二进风口7,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1后端的电控元件12和从第二进风口7进入外壳1内部的辅风道14,所述外壳1内还设有与第二进风口7相对设置的气流换向板10,辅风道14的气流被气流换向板10改变方向后吹向电控元件12。通过辅风道14的设置为电控元件12散热,使主风道13的气流流过的部件减少,减少主风道13风量、风压的损失,且减少主风道13的热气流对电控元件12的影响;通过气流换向板10的设置使气流吹向电控元件12,使电控元件12的设置位置和方向更加自由化,且提高散热的有效性。电控元件12具有一个或多个。气流换向板10可以为一个板状构件,或者根据电控元件12的设置位置、个数具有不同的结构。

优选风扇单元6设于手柄组件2中,加热单元5设于外壳1内,可以平衡重量。辅风道14的气流可以汇入主风道13中然后从第一出风口4吹出,辅风道14气流的温度低于主风道13的气流,辅风道14的气流混入主风道13后从第一出风口4吹出,有利于防止热点的产生。

一示例中,如图2至5所示,所述气流换向板10上设有对应电控元件12设置的气流导向槽1001,辅风道14的气流经过气流导向槽1001换向后吹向电控元件12。气流进入气流导向槽1001后方向改变的角度可以根据电控元件12的设置位置设定。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导向槽1001与电控元件12相对设置。电控元件12面向气流导向槽1001设置,气流经过气流导向槽1001的作用后可以直接吹向电控元件12,有效散热。而且,为了减小电控元件12占用的空间,电控元件12可以部分伸入气流导向槽1001,但不占用全部气流导向槽1001的空间,即电控元件12与气流导向槽1001的底壁具有间隙即可,由此气流才能通过气流导向槽1001吹向电控元件12。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导向槽1001内设有多个分隔板1002,多个分隔板1002将气流导向槽1001分隔成多个开口槽,每个开口槽对应一个电控元件12。每个电控元件12都有对应的气流通道,有针对性的散热。

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板1002自气流导向槽1001的内侧壁向气流换向板10的轴线方向延伸。气流从轴线方向进入气流导向槽1001,然后经过气流导向槽1001壁的作用吹向电控元件12。

进一步的,所述气流换向板10上设有接收辅风道14气流的腔体1003,气流导向槽1001与所述腔体1003连通设置,气流导向槽1001设于腔体1003的一侧,辅风道14的气流从所述腔体1003进入气流导向槽1001。此时辅风道14的气流为被动气流,即由从第一出风口4吹出的气流使其他气流从第二进风口7卷吸进入辅风道14中。

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线路板11,所述电控元件12焊接在线路板11上,所述线路板11呈环形且套在腔体1003的外侧壁上。便于装配。此时,气流导向槽1001位于腔体1003侧壁的外侧,气流导向槽1001与腔体1003的连通口设于腔体1003外侧壁上。

所述主风道13包括沿外壳1轴线延伸的第一区段,所述外壳1内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内筒15,所述气流换向板10设于内筒15的后端且形成密封。电控元件12设于第一区段的后端。

所述外壳1的前端设有用于吹出辅风道14气流的第二出风口8,电控元件12与气流换向板10之间具有间隙,吹向电控元件12的气流从所述间隙进入内筒15和外壳1之间的空间并从第二出风口8吹出。

又一示例,如图6、7所示,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7进入辅风道14的第二风扇单元9,第二风扇单元9设于所述腔体1003内。此时辅风道14的气流为主动气流,第二风扇单元9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7进入辅风道14中,气流从腔体1003甩入气流导向槽1001,然后吹向电控元件12。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化实施方式,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述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包括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所述外壳的前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手柄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电吹风还包括从第一进风口延伸至第一出风口的主风道,设置在主风道中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的风扇单元和用于加热该气流的加热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扇叶旋转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后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后端的电控元件和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部的辅风道,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与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的气流换向板,辅风道的气流被气流换向板改变方向后吹向电控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换向板上设有对应电控元件设置的气流导向槽,辅风道的气流经过气流导向槽换向后吹向电控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槽与电控元件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导向槽内设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将气流导向槽分隔成多个开口槽,每个开口槽对应一个电控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自气流导向槽的内侧壁向气流换向板的轴线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换向板上设有接收辅风道气流的腔体,气流导向槽与所述腔体连通设置,气流导向槽设于腔体的一侧,辅风道的气流从所述腔体进入气流导向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二进风口进入辅风道的第二风扇单元,第二风扇单元设于所述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线路板,所述电控元件焊接在线路板上,所述线路板呈环形且套在腔体的外侧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轴线延伸的第一区段,所述外壳内设有限定第一区段的内筒,所述气流换向板设于内筒的后端且形成密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前端设有用于吹出辅风道气流的第二出风口,电控元件与气流换向板之间具有间隙,吹向电控元件的气流从所述间隙进入内筒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并从第二出风口吹出。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电吹风,为了解决电控元件的散热问题,该电吹风包括外壳和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所述外壳的前端设有第一出风口,所述手柄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电吹风还包括从第一进风口延伸至第一出风口的主风道,设置在主风道中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电吹风的风扇单元和用于加热该气流的加热单元,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扇叶旋转的电机,其中,所述外壳的后端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电吹风还包括设于外壳后端的电控元件和从第二进风口进入外壳内部的辅风道,所述外壳内还设有与第二进风口相对设置的气流换向板,辅风道的气流被气流换向板改变方向后吹向电控元件。提高散热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喻金明;肖林;叶志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乐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01.10

技术公布日:.01.17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