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描写金鱼悠闲的古诗词

描写金鱼悠闲的古诗词

时间:2024-01-27 20:09:37

相关推荐

描写金鱼悠闲的古诗词

1.形容金鱼的诗句

一、古代金鱼的诗词

《题戏荇鲦鱼扇》

濠上独游时,妙契庄生旨,

我心素已愉,轻鲦乐如此。

《落花游鱼图》

一鱼掀苹钱,一鱼绕苹梗,

一鱼唾花须,一鱼唼花影。

《题翠鸟窥鱼图》

图绘本非真,万物唯心出。

纵有伫鱼情,终无得鱼日。

《桃李花玳瑁鱼横卷》

曲径接芳塘,文鳞散霞绮,

此日踏成蹊,非关桃与李。

《海棠金鱼轴》

尾展拖轻縠,妆新炫绛霓,

画成虚半幅,留待少陵题。

《题 画》

风过落蔷薇,幽香袭人骨,

我欲呼潜鳞,共此淡黄月。

《戏 莲 图》

鱼戏叶南北,鱼戏叶西东,

为尔戏四匝,莲叶画当中。

《葡萄金鱼》

马乳低垂水,龙须乱飐波,

露浓鱼中酒,一夜醉颜酡。

《蓝龙睛鱼》

色分鸦背冷,光掠鬓边寒,

除碾蓝田玉,应嗟赋采难。

《题 画》

池水开青萍,鱼驯呼可出,

我笑沧浪翁,沿桥留竟日。

《秋蒪金鱼图》

蒪缕滑香涎,文鳞灿金色,

未敢画鲈鱼,恐君怀故国。

《水仙金鱼》

露重黄冠湿,风过玉佩闻,

双螭如可御,微水度湘君。

《隆福寺市鱼归,即写之入画》

拔钗换得买鱼钱,(注)

腮鬣红流丽欲然。

瓦盎剧怜春水窄,

画中为染绿杨天。

注:王渔洋诗“爱傍横塘不归去,拔钗亲市七星鱼”。

《杨柳游鲦》

湘竹帘疏似水虚, 欲秋天气晚凉余。

小斋活计如相问, 三尺垂杨二寸鱼。

《写齐腮红鱼戏以梅花补景》

横斜已见早梅芳, 淑气舒鳞濯野塘。

疑是含章宫内种, 额黄犹作寿阳妆。

《题榴花金鲤鱼轴》

四月石榴红似火, 三春金鲫赤于猩。

一齐收入生绡里, 上下波光照眼明。

《忆金鱼池》

城南不到已经年, 旧景时因画思牵。

最爱横塘塘外路, 赤鳞波接绿杨烟。

2.关于金鱼的古诗

关于金鱼的古诗如下:

1. 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2. 渊清人稀鱼可游,劝鱼切勿亲金钩。

3. 烟霞自避旌旗色,鱼鸟相疑金鼓声。

4. 潜鱼忽掷金梭起,补足今朝未了诗。

5. 玉鱼金粟俱尘沙,何须更问冬青花。

6. 或随龙驭蒙葬地,玉鱼金碗同深藏。

7. 江花夹岸江水深,此时尺鱼如寸金。

8. 潭底寒鱼贵似金,高人夙约遥相送。

9. 金钥鱼司夜,瑶筝雁列春。

10. 免呼鉴义与尚书,师卸金栏我佩鱼。

11. 兼金馈鱼客何陋,宝玉围腰吾敢嗔。

12. 种黍侔千户,张鱼盛百金。

13. 素影沉沉对蝶飞,金沙砾砾窥鱼泳。

14. 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菂摧。

15. 此日南来使,金盘鱼一双。

16. 树头龙过家家雨,池面鱼游尾尾金。

17. 鲜笋紫泥开玉版,嘉鱼碧柳贯金鳞。

18. 钓得神鱼金作鳞,废台百尺漫嶙峋。

19. 黑头相公紫微郎,金貂玉鱼垂两珰。

20. 符分四郡虎,金佩十年鱼。

3.描写金鱼的诗句

《下竺寺金鱼》

年代: 宋 作者: 顾逢

黄金成一片,雨过唼方池。

相尔浮沉乐,如吾爱傲时。

水声频拨剌,人影不惊疑。

中有成龙者,腾空未可知。

《玉泉寺金鱼》

年代: 宋 作者: 宋伯仁

金鳞韬隐已多时,寺壁重泯又有诗。

龙若久怀霖雨志,不应蟠屈小方池。

《玉泉看金鱼》

年代: 宋 作者: 徐集孙

石沼凿琼瑶,金鳞数百条。

年深须变化,泉洁自逍遥。

网罟难垂手,公卿拟上腰。

龙宫衣梵法,翻水雨青霄。

《再游玉泉观金鱼》

年代: 宋 作者: 张炜

曾见金鳞已十年,重来鬐鬣尚凄然。

忍从虾蟹常为侣,好作蛟龙飞上天。

古木耸云尊梵宇,灵源疏滴润农阡。

商霖已得真贤佐,旱暵何劳吁玉泉。

4.描写小鱼嬉水的诗句有哪些

1.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浣溪沙》 唐·杜甫

译文:又是日暮之际,盛夏酷暑尚未消去一二,踩着青色花盆底儿便到了位育斋鱼池前,这景色,正是配了照日深红暖见鱼。

2.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曲》 晋·乐府

译文:恰好够水里的鱼儿绕着莲叶由东到西,由南到北,戏上一圈。

3.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 唐·杜甫

译文:蒙蒙细雨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

4.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5.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观游鱼》 唐·白居易

译文:闲下来看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戏,正好碰到钓鱼的孩童。同为喜爱鱼的人,我来给鱼喂食,孩童来钓鱼。

6.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5.关于“小金鱼”的诗词有哪些

1、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唐 白居易 《初除尚书》

2、乍脱绿袍山色翠,新披紫绶佩金鱼。——宋 陈与义《拜诏》

3、便得金鱼垂玉带,多少雌黄点勘。——宋 程珌 《贺新郎》

4、玉带金鱼欢舞处,更捷骑、红尘峡口。——宋 陈著《真珠帘》

5、犹更好,佩金鱼宝带,凌烟优选。——宋 曹宰《喜迁莺》

6、徙他玉带金鱼贵,听我纶巾羽扇便。——宋 陈日章《鹧鸪天》

7、铁马惯牵邀上客,金鱼多解乞佳人。——唐 曹唐《羽林贾中丞》

8、金鱼玉雁一从去,绝消息。——宋 葛长庚 《菊花新》

9、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唐 韩愈《示儿》

10、映玉带金鱼,都人争指。——宋 江汉《喜迁莺》

11、贵人玉带佩金鱼,忧畏何曾顷刻无?——宋 陆游《刘道士赠小葫芦》

12、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唐 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二首》

6.关于金鱼的诗句

1、原文: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出自:南北朝谢朓的《游东田》

翻译:戚然无欢,邀友一同游乐。登上云雾笼罩中的高高楼榭,顺着山势眺望远处的菌形台阁。 远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烟霭迷离的景象。游鱼嬉戏,触动水中新荷;飞鸟辞树,枝上余花散落。 春酒虽美,还是停杯对景,眺望青山。

2、原文: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出自:宋代周邦彦的《鹤冲天·梅雨霁》

翻译:绵绵多日的梅雨过去,夏天渐渐来临。柳树上蝉鸣声阵阵,窗外小榭处,廊下池塘被微风带起涟漪,鱼儿在水下嬉戏,惹得那新荷摇动。

3、原文: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翻译: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4、原文: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出自: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翻译: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5、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自: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7.求一首关于小金鱼的诗词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

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8.求一首关于小金鱼的诗词

我从网络搜到的,喜欢那一首自己选吧五言绝句12首 题戏荇鲦鱼扇 濠上独游时,妙契庄生旨, 我心素已愉,轻鲦乐如此。

落花游鱼图 一鱼掀苹钱,一鱼绕苹梗, 一鱼唾花须,一鱼唼花影。 题翠鸟窥鱼图 图绘本非真,万物唯心出。

纵有伫鱼情,终无得鱼日。 桃李花玳瑁鱼横卷 曲径接芳塘,文鳞散霞绮, 此日踏成蹊,非关桃与李。

海棠金鱼轴 尾展拖轻縠,妆新炫绛霓, 画成虚半幅,留待少陵题。 题 画 风过落蔷薇,幽香袭人骨, 我欲呼潜鳞,共此淡黄月。

戏 莲 图 鱼戏叶南北,鱼戏叶西东, 为尔戏四匝,莲叶画当中。 葡萄金鱼 马乳低垂水,龙须乱飐波, 露浓鱼中酒,一夜醉颜酡。

蓝龙睛鱼 色分鸦背冷,光掠鬓边寒, 除碾蓝田玉,应嗟赋采难。 题 画 池水开青萍,鱼驯呼可出, 我笑沧浪翁,沿桥留竟日。

秋蒪金鱼图 蒪缕滑香涎,文鳞灿金色, 未敢画鲈鱼,恐君怀故国。 水仙金鱼 露重黄冠湿,风过玉佩闻, 双螭如可御,微水度湘君。

七言绝句26首 隆福寺市鱼归,即写之入画 拔钗换得买鱼钱,(注) 腮鬣红流丽欲然。 瓦盎剧怜春水窄, 画中为染绿杨天。

注:王渔洋诗“爱傍横塘不归去,拔钗亲市七星鱼”。 杨柳游鲦 湘竹帘疏似水虚, 欲秋天气晚凉余。

小斋活计如相问, 三尺垂杨二寸鱼。 画鲤鱼为赈灾作 双缣写出我犹惊, 卓荦疑闻拨剌声。

愿早成龙夺空去, 好施霖雨慰苍生。 写齐腮红鱼戏以梅花补景 横斜已见早梅芳, 淑气舒鳞濯野塘。

疑是含章宫内种, 额黄犹作寿阳妆。 题榴花金鲤鱼轴 四月石榴红似火, 三春金鲫赤于猩。

一齐收入生绡里, 上下波光照眼明。 忆金鱼池,因写其景 城南不到已经年, 旧景时因画思牵。

最爱横塘塘外路, 赤鳞波接绿杨烟。 胆瓶插红梅一枝,琉璃缸中朱砂鱼 三两尾,此吾家岁朝景色也 莫放宵寒入锦帏, 兽炉香暖有梅知。

天街爆竹先春哓, 此是金鳞破蛰时。 紫藤金鱼 薄鳞轻似六铢衣, 龙种原知世所希。

一夜东风垂罽珥, 水晶宫挂紫罗帷。 荷花游鱼 昨夜西风到渌湖, 瀼瀼凉露晓犹濡。

鱼穿荇带牵荷梗, 翠盖斜倾的皪珠。 金鱼木笔花 貌得朱鳞兴未阑, 休闲半幅太荒寒。

戏拈残沈胭脂笔, 抛入生绡作画看。 桃花游鱼长卷 清溪几曲到山隈, 两岸桃花夹水开。

此处不须防钓饵, 鱼郎岂是为鱼来。 菱芰金鱼 一鉴明湖静不流, 采菱歌断翠堤秋。

刺尖爱惹吴娃袖, 莫向白花繁处游。 菱花鲫鱼 修鳞水涌鬐双滑, 弱蔓风翻叶六叉。

日日早妆侬见惯, 青铜镜凸者般花。 秋海棠金鱼 斓斑翠袖旧啼痕, 一缕风销倩女魂。

写傍芳塘多慰藉, 不须墙角自温存。 能工、诗以解嘲 朦胧鬐鬣画难成, 刘寀原非浪得名。

可似采莲人隔浦, 风鬟雾鬓不分明。 秋荷游鲦 荷盖生成碧玉帱, 素心辛苦为谁留。

鸳鸯去后烟波冷, 借与轻鲦住一秋。 紫藤游鱼 写得藤花入画图, 紫缨络罨绿菰蒲。

题诗乞借毗陵句, 笑向鲦鱼问乐无。 “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独孤及垂花坞诗也。

紫薇金鱼 丝纶阁里紫薇郎, 绿色宫袍惹御香。 朝罢不知犀带迸, 金鱼脱袋入池塘。

芙蓉金鱼立轴 拒霜偏祗与霜宜, 独俯寒潭弄靓姿。 鳞冻欲潜花欲尽, 一年珍重晚秋时。

牡丹游鱼图昉自徐熙戏一写之 凤池春水蘸明霞, 此是人间富贵花。 见说徐熙曾入画, 几时只许属黄家。

题 画 买得胭脂画海棠, 一枝春雨湿红妆。 别添几片浮波面, 为问鱼儿可有香。

花龙睛鱼凤仙 羡煞嫣红著指新, 素鳞试染未全匀。 于今鱼亦矜朱紫, 不独当朝食肉人。

画望天鱼 何日征夫始得回, 贞魂成石泪成苔。 弱鳞亦是离人幻, 望断长天雁不来。

岁寒移鱼入户,盆后置天竹一株,对之耐人深思,惜画中未能尽其致也 翩翩翠袖下青冥, 蜡炬无言背画屏。 寥廓此情鱼识否? 一泓寒水炯疏星。

金鱼绣球花 几日东皇细剪裁, 流苏百结倚云开。 月明风曳鱼惊影, 道是三郎蹋鞠来。

蕉阴金鱼 芭蕉手种始回青, 忽见抽心过曲棂。 但使护鱼能障日, 不辞风雨彻宵醒。

长短句七首 如 梦 令 窗矮室如轻舸,斜日邀人来坐,兴到画游鱼,那里安他都妥。 随我,随我,藻外花前萍左。

浣 溪 纱 菡萏香飘雨过时,蜻蜓禁不起风吹,花间才去又飞回。 叶底朱鳞添两尾,波心碧藻画些儿。

不教全似放翁诗。 菩 萨 蛮 (回文) 净湖秋水萦青荇,荇青萦水秋湖净。

微露浥红衣,衣红浥露微。惠庄诠妙谛,谛妙诠庄惠。

斯乐我鱼知,知鱼我乐斯。 卜 算 子 朝尚恋柔条,暮已辞高树,飞向长堤乱扑人,做弄愁如许。

漫道迹难寻,不信春无主。只愿将身化作萍,常伴游鲦住。

减字木兰花 鱼儿、牡丹、金鱼 移根山谷,羞向东风空自绿。山谷移根,一簇谁栽到水滨? 清漪弄影,窈窕枝头珠蕊并、弄影清漪,莫把红鬐错认伊。

虞 美 人 玉卮水浥胭脂润,小染初成晕。忽惊花影上阶除,又是为他耽搁绣工夫。

问渠似在濠梁末,剩点轻蘩翠,画成何事最相宜?恰好香温茶熟自看时。 临 江 仙 雪样吴缣裁六幅,金鳞写入围屏,绣鬐回处太娉婷,平波随意绿,弱荇可怜青。

此趣忆从闲里得,画情原是鱼情。一春池上惯曾经,苔衣和露立,阑曲带寒凭。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