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曾氏宝宝起名字大全 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曾氏宝宝起名字大全 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时间:2021-05-30 04:41:16

相关推荐

曾氏宝宝起名字大全 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曾国藩才是妥妥的草根逆袭,读懂他,会给你无穷的勇气

提到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称为“治世之能人,中兴之名臣”,他一个乡下的穷小子勤学苦读考进翰林苑。在已过不惑之年时,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

他留下的家书,是曾氏子孙为人行事的重要指路明灯。曾氏后人到现在已有八代子孙,曾氏家族这一百多年来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据不完全统治,这八代子孙成名的将近300人,在各个领域均有突出贡献,例如数学、医学、教育、化学、翻译等,都是行业内的翘楚。

这与曾国藩传下来的家风是分不开的,他让曾氏家族成了一个传奇,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曾国藩出身普通,资质平平,他完全是凭借努力一步步成功,他的人生,是一部励志的成长故事。

曾国藩家祖上世代为农,他祖父希望后代能出来一位读书人做官。曾国藩父亲在儿子14岁时,就带着他和自己一起参加秀才考试。

他的父亲在43岁考上了秀才,这年曾国藩22岁,第6次考秀才落榜。秀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考,如果一个人高考6次落榜简直就是笨蛋,可见曾国藩实在是资质平平。

比他小一岁的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他的学生李鸿章17岁中秀才,梁启超11岁就中了秀才。所以左宗棠虽然一直得曾国藩提携 ,却总是瞧不起他,嫌弃他太笨。

秀才榜上没有曾国藩的名字,但曾国藩在另一张榜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原来他的作文被当成了文理不通的反面范文。这下曾国藩因为文章太差在整个湖南都出名了。

曾国藩被打击得在家闭关整整一年,逐磨作文的路数,心想主考官说自己文理不通在哪里。他逐磨透了,接下来考试开始畅通,考上秀才,又中了举人,高中进士时才28岁,入了翰林苑,这个中进士的年龄算年轻的了。再后来十年七 升,官至二品。

在三十岁时,曾国藩立志做一个圣人,开始按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还身为文职却做了武职的官员,经历大起大落,屡扑屡起,成就辉煌。

读完曾国藩的逆袭故事,感受就是从来没有人能随便成功,成就和努力能正比,想要多大的成就必须付出多少汗水,而大部分人在开始时就退缩了,所以坚持才显得难能可贵。

只要你付出生活才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1832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四十三岁的父亲曾麟书和二十二岁的儿子曾国藩一起走出了家门,他们是要去“赶考”,这已经是父亲的第十七次,儿子的第六次了。

他们父子因为屡试不第,已经成了这里的“名人”。提起这家人,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祖坟里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有用。曾玉屏就是泥腿子一个,还老想成为官宦人家,真是痴人做梦。

翻开《大界曾氏族谱》,上溯到宋朝,曾家别说找不到做过官的人,就连读书人都找不到一个。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是一个普通的家族。偏偏到了曾玉屏这一辈不知中了什么邪,发誓非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当官。

曾玉屏也就是个普通农民,没读过书,年轻时不务正业,整天游手好闲,买一匹好马,衣着光鲜,和一群混混黏在一起。

一次正和一群纨绔子弟饮酒作乐,突然听到自己被别人当做反面教材教育子孙后代,顿觉毫无颜面,良心发现,卖掉马匹,发誓要兴家立业。于是每天早睡早起,辛苦劳作,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置地百十亩,曾家终于成了一个小地主。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也做出了一个重要决断,要让自己的子孙读书做官,并着手培养自己的大儿子曾麟书,一次次送他赶考。

眼看着儿子一次次落榜,他又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五岁开始开蒙;八岁,读完五经;九岁,学做八股文;刚满十四岁,就让儿子带他上科场。

曾玉屏有“三不信”:风水,医生,和尚道士,只信人定胜天。他不相信曾家供不出来举人进士。

于是,在道光十二年的这个早上,曾玉屏又一次早早起来,亲送儿孙踏上赶考之路。

每一次考试,对曾家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首先是辛苦。曾麟书的十七次考试已走过了一万一千九百里路,曾国藩六次也走过了近五千里路。

其次是屈辱。科举虽说是选拔人才,其实对读书人毫不尊重。开考之前有极为羞辱的搜身环节,还要坐在低矮的号舍里考试。

当然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其他人的嘲讽。

连续五次的失败,让曾国藩压力很大,这一次的考试更是如芒在背,如坐针毡,要是再考不中,两人实在无颜再见家乡父老。

压力就是最好的动力,这一次的县试和府试,父子俩居然都顺利通过,接下来的院试,父子俩也感觉发挥得不错。

到了院试发榜的那一天,曾麟书果然是榜上有名。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后的第一个秀才。

可是曾国藩的运气并没有那么顺,他第六次落榜了。

倒是榜单旁边的告示上有自己的名字,这不是上榜,而是被学台“悬牌批责”,被作为“反面典型”,文章被批文理欠通。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示众全省。

这一次的“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很大,是他的生平第一大挫折。他开始深刻反思,总结这些年的考试经历,找出了失败的原因。

第一,自己太笨。坊间流传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每天睡前必背完一篇文章。一天小偷潜入他家房梁,准备夜间行窃。谁知这家的小孩一直在背书,小偷无机会动手,竟然趴在房梁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小孩还在背,小偷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大骂真是太笨,说完从头到尾背诵了文章,甩门而去,留下曾国藩在愣神。

第二,父亲传授给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死记硬背,虽然打牢了基础,却过于拘谨,文章缺乏整体贯通的气势,文章没有灵性。

1833年,曾国藩又一次走进了考场。这一次,他没有急于答卷,而是凝气静神思考了半个时辰,构思好脉络,才胸有成竹的下笔。

这一次他终于榜上有名!

从这一年开始,曾家的运气似乎彻底反转。第二年,他到长沙参加举人考试,曾国藩居然一考即中。1838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这比明清两代进士的平均年龄三十八岁整整年轻了十岁。接下来的“朝考”中曾国藩又发挥异常出色,被道光皇帝亲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是曾国藩仕途上一个绝佳的起点。

纵观曾国藩的考试生涯,九年的秀才之路,是他生命中的痛苦记忆,举人进士的春风得意又是他一生中凯歌行进的华彩乐章。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是艰难的,但这却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塑造了他独特的崇尚笨拙的人生哲学,也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

他的“简单笨拙”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他超乎寻常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

“笨拙”看起来比较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得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得牢,房子就盖得比别人高。

曾国藩虽然是同时代的大人物当中最笨的一个,却也是取得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虽然路途遥远,却也走到了最远,被后世景仰。

#历史故事##历史有知识#

1832年,湖南省湘乡县,一男子正在与朋友在酒楼吃饭,不经意间往楼下一看,竟看见有个老人正指着自己教育孙子。谁料,正是老人的一番话,改变了一个家族几百年的命运。这其中又是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曾家有个读书梦,这还要从曾国藩的爷爷说起。

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是个普通农民,年轻时没有读过书,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买了一匹马,最爱做的事就是穿着光鲜的衣服骑马到城里跟一群浪荡子厮混。

有一天,他在湘潭城的一家酒楼和一群狐朋狗友喝酒,忽然见一个老人领着孙子从窗下走过。

只见老头远远地指着他这边,大声教育孙子:“你可别学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钱,还整天跑到城里装有钱大爷,这个家迟早被他败光。”

老头没想到,告诫孙子的一番话被曾玉屏听到了。曾玉屏听后如五雷轰顶,本以为自己活的人五人六的,结果大家都是这么看自己的呀!

他大受刺激,来到市场,当场就把马卖了,徒步走了几十里路,才回到家。从那以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

这年他35岁,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迅速扩大自己的产业。 除了种地外,他又增加了喂猪、养鱼等项目。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他使曾家从一个普通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那个年代,思想是“学而优则仕”,一个家族的兴旺,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读书当官的。

有了功名,这个家族的地位就不一样了。而从老曾家的族谱来看,从宋朝到清末的500多年间,不但没有找到一个做官的,连一个读书人都没有。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的农民,可见这个家庭是多么普通。

这不,曾玉屏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发誓一定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为此他不惜花费重金请当地有名的老师来给儿子上课。可是儿子实在是太笨了,考了半辈子连个秀才都不中。

眼看儿子没希望了,就开始抓孙子。曾国藩4岁就开蒙(所谓开蒙就是读书识字的意思),8岁就读完了五经,9岁开始写八股文,14岁报名参加科举。

可是这个长孙也不长进,每次带回的都是落榜的消息。几十年来,曾玉屏花费无数,只赚回来一乡人的笑话。

曾玉屏是个倔老头,他才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他定下来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不,1832年这个早上,老头又亲手替儿子和孙子整理好考篮,默默注视他们离去,站了好久好久。

每一次考试对曾氏父子来说,都是一场痛苦的经历。他们需要提着30斤重的考篮,徒步从白杨坪走到长沙府。至此,按照单程350里路算的话,这条科考路,曾麟书走了11900多里路,曾国藩也走了近5000里路了。

身体上的辛苦还能忍受,对于自尊心强的曾国藩来说,每次落榜他人的嘲笑讥讽才是最痛苦的。

老“童生”历来就是社会上嘲笑的对象。当时有这样一个对子:行年八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优未熟,真实书生。

意思是,都80岁了还是“童生”,看来你能活个几百岁;读到老五本经书都没背熟,你可是真正的“书生”(对书陌生的意思)。

一般人落榜四五次就放弃了,而曾氏父子却越挫越勇。为了一雪前耻,所以,这次父子两个拼尽全力也要考中,不然无言见江东父老。不负众望,这一次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写在榜上。

这一年,43岁的曾麟书成为曾家五六百年间的第一位秀才。

可是,曾国藩在榜上找了十来遍,却在另一张告示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他擦了擦疲劳的眼睛,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优秀的作为范文;同时也会找几篇差的作反面教材。而曾国藩的文章就是反面教材之一,还是最差的那种。

这告示一贴,相当于把曾国藩的文章在湖南省全省示众,这一下曾国藩不仅在湘乡出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曾国藩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被人家当众批评,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回家后,家人们为父亲庆祝,他就一个人扎进书房,再也不出门了。

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屡屡落榜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己太笨,没有聪明的大脑;二是自己写的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观和整体观。

第二年,正好又是科考年。这次曾国藩一个人踏上了科考之路。经过一年的苦学,他似乎比以前更自信了。

这年也就是1833年,曾国藩顺利考中了秀才。转过年来,也就是1834年,曾国藩又以全省第36名中了举人。

1838年,曾国藩27岁,又中了进士。大清朝全国几百万读书人,平均每年才出100多个进士,可谓凤毛麟角。

曾国藩就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以最普通的背景开启了他不平凡的 一生。当曾国藩就任翰林的消息传到湘乡时,全县甚至全省都为之沸腾。

虽然曾国藩比较笨,但是他也走通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做不成的事。一代人不行那就三代!曾氏三代人的努力不仅成就了一个曾国藩,曾氏家族的后代,也因此代代人才辈出。#人物##历史##故事#

曾国藩家族传承两百年,240名后代无一败家子,靠的就这16个字

曾国藩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并不陌生,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三人一起并列为“晚清四大名臣”对于清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作出过巨大贡献。

不过也因为他过于维护腐朽的清王朝,所以也导致他在民间的评价存在很多争议。但是曾国藩的家族却在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其中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他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家风。

那么这当中都有什么学问呢?其实也并不复杂,曾国藩治家的秘诀,就是一直坚持“勤俭”两个字。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就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曾国藩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这样的事,也都力亲为。在饮食上,曾国藩更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而就算他已经高居宰相之位,也丝毫不讲究排场,修建华丽的府邸,而是住在简陋的曾家老宅里。

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他们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长房长子,虽位高权重但对兄弟竭力爱护,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曾国藩就是靠着这些良好的家风,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的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我们常说“一个屋檐下,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儿”,更何况是家族里的兄弟姐妹,所以阡墨觉得,从曾国藩身上除了学习他的勤俭外,更应该懂得在对待家人时应该多一份理解,大度和包容,才能家庭和睦,家族兴旺。

1832年,曾国藩第6次考秀才落榜。曾国藩挤在人群中,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一旁的告示牌上竟赫然在列。告示牌公示的,是考试成绩差劲的考生名单,曾国藩被列为“反面典型”,写的文章“文理欠通”,难堪到了极点。

曾国藩自五岁开蒙识字,十四岁便开始科场生涯,虽说考了六次秀才,但此时曾国藩也才22岁。从小到大,曾国藩的学业,一直由父亲曾麟书亲自教授。

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毫无技巧,只是推崇死记硬背。因此,曾国藩读书,便只注重词句的积累,写的文章毫无章法,因此才被评为“文理欠通”。

这样教导儿子,曾麟书的水平可见一斑。因此,四十多岁了,秀才考了16次,曾麟书还是没能考上秀才。每次院试发榜的这天早晨,周围总有一大群人,除了来看榜的读书人,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百姓,围观的对象便是曾麟书,大家都想看看曾麟书落榜的窘态。

直到最近的几次科考,围观的人愈发多了。不仅曾麟书成为了焦点,连考6次秀才的曾国藩,更是扩大了曾氏父子的知名度。糟糕的是,曾国藩不仅落榜,更是成为差生的典型,这对于曾国藩无疑是一记重击。

幸运的是,此次发榜,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写在榜上!这一年,曾麟书已经43岁了,考了17次秀才,终于考上了。因此,在曾国藩因为落榜难过的时候,曾家却是张灯结彩,庆祝老曾家终于出了一个秀才。

失败的曾国藩没有气馁,虽然屡战屡败,但始终保持着极强的进取心。曾国藩决心发奋努力,重新做人,把失败的过去彻底扫去。于是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被考官评价“文理欠通”,曾国藩便找来别人写的好文章,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文章进行对比,专心练习文章的大局观与前后逻辑。

1833年,又到了考试的日子,没了父亲陪伴,曾国藩独自一人,离开老家的农家宅院,踏上了科举之路。

曾国藩先是赶路一百二三十里,来到县城,然后跋涉二百多里,最终到达湖南省会长沙府。

一路跋涉,曾国藩的脚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定。

院试当天凌晨,曾国藩便起床准备,早早来到考场等候,等待进考场应试。

考场门口,学台大人端坐中央,各县的知县、教谕等大小官员,整齐地佩戴顶戴补服,排列两旁。在异常威严庄重的气氛下,学台大人亲自点名,被点到名字的考生依次入场,曾国藩也在被点到名字后,进入考场。

看到考题,曾国藩不再向从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静坐思考半个时辰,构思好了文章的整体脉络,才开始论述自己的观点。

等到放榜的这一天,曾国藩起个大早,迫不及待地跑到榜单前,挤在人群中查找自己的名字,这一次,曾国藩终于在榜单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虽然位于榜单尾部,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毕竟还是成为了“秀才”。

曾国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笑着面对那些想来看他笑话的人们。消息传到曾家,全家更是喜气洋洋,虽说曾麟书已经考中秀才,但毕竟年龄大了,已不适合继续科考。但是曾国藩才23岁,还有大把的时间考举人考进士,去冲击那更大的功名。

#头条创作挑战赛#

道光年间,曾玉屏游手好闲,整天和一群浮浪子弟混在一起。有一天他正在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喝酒,突然一老头领着小孙子经过时,指着他说了一番话,没想到这一句话改变了老曾家的命运。

老曾家,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了曾玉屏这一代也一样。

这天,他正在酒楼里和一群纨绔子弟喝酒,忽然见一个老头领着小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里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这个家早晚都要败在他手里!”

老头这番话被曾玉屏听到了。曾玉屏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本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没想到背后大家是这么看自己!他大受刺激。

从那天开始,曾玉屏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兴家立业。

曾玉屏艰苦奋斗了十几年,置了百十来亩地,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勤苦发家之后,曾玉屏又做出一个重要决断,那就是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送去读书。所以曾玉屏不惜重金,请来当地最有名的老师,可惜曾麟书实在是太笨了,怎么也中不了秀才。

眼看着儿子没希望了,倔强的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长孙身上。他的长孙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虚岁才5岁,曾玉屏就命曾麟书给他开了蒙。才8岁,就读完了五经。9岁,就开始学作八股文。才14岁,就跟着父亲曾麟书开始了科场生涯。

可惜这个长孙读书似乎也是不灵,每次带回来的也都是落第的消息。

转眼间,又到了科考的时间。老头又一次早早起来,亲手替儿子和孙子整理好考篮考具,把他们送出大门。这已经是曾麟书第17次科考,曾国藩第6次科考了。

这一次,曾麟书父子都拼了命。要是再考不中,两人实在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压力带来动力,县试和府试,父子俩居然都顺利通过了。院试,父子俩也都感觉发挥得不错。

院试发榜这天一大早,父子俩就满怀期待地赶去看榜。

这一次,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写在榜上!这一年,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了。老曾家破天荒,五六百年,终于出了一个秀才!

可是,曾国藩在榜上找来找去,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

回家后,他开始反思自己,找出问题所在,逐个击破。

道光十三年,又是科试年,曾国藩又一次踏上了科举之路。

几场下来,他自己感觉发挥得比以前都强。放榜的那一天,他又是起了个大早。立在人群中举目搜索,结果他果然中了秀才!

从这一年开始,老曾家的气运似乎彻底转过来了。中了秀才之后第二年,恰是乡试之年,这年秋天,曾国藩又到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

曾家人本来是没抱太大希望的,哪知道,曾国藩居然一考即中。

中了举人这年十一月,曾国藩离开湖南,兴冲冲地赴京赶考,看看能不能来一个三联捷。

但这一次却未能如愿。道光十八年,又逢会试之期,曾国藩再一次进京拼搏,背水一战,终于高中了进士。

中了进士之后,曾国藩满怀兴奋地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叫作“朝考”。这次考试是为了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

结果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异常出色,居然取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消息传来,整个湘乡都为之沸腾了。湘乡县令也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和曾国藩的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又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称为“老太爷”,把曾玉屏称为“老老太爷”。曾氏一家人激动得夜不能寐。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奋”的性格特点。虽然自己比较笨,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举路,可见只要努力,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是做不成的。

所以起点无所谓,奋斗不停是关键。

看了老曾家的变化史,你有何感想呢?

刘文彩三姨太:婚内移情戏子,8年后婚姻结束,在46岁时冻死街头

凌君如出生于四川宜宾,一说其生父姓张,一说其生父姓喻,具体已经很难辨别到底是姓张还是姓喻。

可以肯定的是,其生父是混迹于袍哥(四川哥老会的称呼)这个组织,年幼时有着父亲的庇佑,凌君如活得快快乐乐。

父亲虽说不务正业,但是也没有让幼小的凌君如饿肚子,只可惜好景不长,凌君如的父亲就去世了。

在当时那个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成年男子想要求生,尚且都如此艰难,更何况她们孤儿寡母。

在生活的压迫下,母亲曾氏就带着年仅11岁的小君如改嫁给凌友臣,以后也就跟着继父凌友臣,改姓凌,也就有了凌君如这个名字。

虽说母亲带着她改嫁了,为她找到了一个继父,可以庇佑她们母女的生活,但是,这毕竟不是亲生父亲,更何况这个继父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对于凌君如来说,这家里她只是一个外人,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使得她极度的缺乏安全感。

这凌友臣也是宜宾“袍哥”中人,这凌友臣在当地也是臭名远扬,三教九流的人没有他不认识的。

这样的一个继父,对于家里这个长相美若天仙、又毫无血缘关系的一个继女,自然是看不下去就这么待在家里,暴遣天物。

这凌君如自小出落的楚楚动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美人,再加上继父凌友臣的精心调教,更是能歌善舞,令无数男子心动不已。

凌友臣为了调教好凌君如,可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甚至找了他的顶头上司,“叙荣乐”的头面人物虞汉逵来教凌君如,如何能够更讨男人的欢心。

据当地的老人说,这凌君如生得很是貌美、又极擅讨男子欢心,游走于各种形形色色的男人之间。

时间久了,这凌君如在当地的名声也就起来了,当地的达官显贵没有人不知道凌君如的名字。

据说,有很多男子为了能够一睹芳容,不惜花上大价钱,争得头破血流。

但是只靠美貌,很难在这宜宾城长久风光下去,必须要找一个靠山,这刚好就遇到了有钱又有实力的刘文彩。

嫁给刘文彩

刘文彩19来到宜宾,通过几年的发展和收编士兵,成为了宜宾当地最大的地主和商人,手里又有军队,一时风光无二,这些条件都符合凌君如找靠山的条件。

凌君如也早就“盛名在外”,刘文彩这种好色之徒,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大美人。

他为了一睹凌君如绝美的芳容、曼妙的身姿,日日出入凌君如所在的烟花之地。

凌君如看对方有实力、有钱财,自然是使出浑身解数来招待刘文彩,这么多年,凌君如早就练就了一套蛊惑男子的本领,俘获刘文彩的心也自然不在话下。

日久生情,刘文彩对凌君如倒是动了真心,甚至动了把凌君如娶回去做三姨太的想法。

这刘文彩本就有一个正式太太,一个姨太太,虽说是做姨太太,但也是清白人家的女儿。

凌君如,一个常年混迹勾栏瓦舍的女子,其名声实在是难听,刘文彩身边的朋友也都劝阻他,不要把这样一个风尘女子娶进家门,实在是人言可畏,

可刘文彩是何许人也,他根本不畏惧世俗的流言,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还是把凌君如迎娶回去,做了三姨太。

刘文彩虽说很好色,但是对凌君如很是宠爱,刘文彩爱屋及乌,对凌君如的继父也很不错,还让凌友臣做了赌场的总管。

为了凌君如能住得舒心,刘文彩还特地买了一栋临江的别墅让她住,刘文彩除了不能给她正室的名分之外,其他方面的待遇都比正室太太还要好,甚至还带着她回老家祭祖,给足了凌君如体面和尊重。

婚内出轨

只可惜,凌君如并没有好好珍惜这幸福,嫁给刘文彩之后,并没有在家安分守己的相夫教子,反而继续之前勾栏瓦舍的做派。

刘文彩毕竟在外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可能整日在家陪着她,这样一来,凌君如就耐不住寂寞了,竟然勾搭上唱川剧的演员戏子王国仁,一来二去两人就发展为姘头关系,闹得人尽皆知。

刘文彩知道自己被戴了绿帽子,脸上自然是挂不住,但刘文彩对凌君如也是真爱了,竟然没有深追这件事,只是让凌君如早点回事,下不为例。

这凌君如本应该就此收敛,安稳生活,可她也是不知好歹,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继续勾搭外界男子。

刘文彩的忍耐也是有限的,而凌君如又不知悔改,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八年就结束了。

冻死街头

凌君如和刘文彩离婚之后,又回到宜宾城找继父凌友臣,继父见她可怜又无处可去,就给她搭了两间茅草房,勉强度日。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凌友臣作为大地主,大恶霸,自然逃脱不了人民的审判,没多久就被枪毙了。

这下凌君如彻底失去生活来源,为了生活,没办法只能重操旧业。

只是这次她的座上宾不再是达官显贵,而是一些底层人员,但这都不重要,只要能混口饭吃就行。

1961年,46岁的凌君如突然发病倒地,她的弟弟穷到没钱为她入殓,只得带着病重的凌君如去找他们的堂姐。

可这堂姐一向讨厌凌君如,一直没有开门让他们进去,凌君如就这样活活冻死在街头,还是邻居看不下去,给她挖个坑埋了。

凌君如这一生,着实可怜可悲又可恨,虽有些身不由己,但这悲惨的结局,也是她只知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所造成的。

贾浅浅又来挑战大众的底线了

贾平凹之女贾浅浅去年初因大尺度诗歌写作而进入公众的视野,当日批评的声浪差点没把这对父女吞没掉。谁能料想得到,时隔一年半之后,贾浅浅的名字,竟然出现在中国作协拟发展的新会员名单之上,这引起很多人生理上的不适。

写作这行当通过基因遗传的,文学史上出名的当然也有,历史上司马迁父子、三曹、蔡邕父女、大小晏、苏门三学士,国外大小仲马,当代叶圣陶祖孙三代、茹志鹃母女,那么“贾氏父女”能否延续文学史上的美谈呢?从贾浅浅已经发表的诗作来看,几乎没有这个可能。

生理上的无下限写作,尝试过的写作者一直不乏其人,但真正能像《金瓶梅》、《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留得下来的作品,少之又少,无数写手都是在为增加地摊文学的丰富性而努力。写作者心里也都明白,不过是要拿这类作品引起社会的关注,纯粹拿它当敲门砖来用。

“脑瘫诗人”余秀华在诗歌上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要比贾浅浅好得多,虽然两人的趣味相差无几。不留情面地说,假如余秀华是个健全的女人,在说谁是诗人就等于是在骂他的今天,余秀华是绝无可能走红于网络,她的出名,是“芙蓉姐姐”和“凤姐”的另一个版本,也是多年前那个“先天愚”男孩舟舟被捧成指挥家的“造神运动”的结果。而贾浅浅的诗歌能被人议论,她能堂而皇之地进入作协,全是“女因父贵”。

从贾平凹对某些公共事件的发声也能看得出来,这位成名已久的老作家,满脑子都还是封妻荫子的传统观念。即使动用个人的社会关系,破坏规则,只要能把女儿推上高位,他也不会认为不妥。曾国藩在功成名就后,就说过他能读书做官,出将入相,是他曾氏家族几代人付出的结果,在他能力许可的前提下,理当要对整个家族有所回报。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依然在今天中国人的头脑里发酵。

“作协”这个曾经令余华、莫言那一代作家艳羡不已的“神圣组织”,早已光环不在。一封家书、一则讣告都写得笑话百出的作者,还不照样能挤进作家圈子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