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论语全文及译文 四书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 四书论语全文及译文

时间:2019-02-05 06:28:27

相关推荐

论语全文及译文 四书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二十 尧曰

国学明志

国学瑰宝《论语》全文、注释及译文 (尧曰篇)

聚焦《论语》化感悟054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监:音jian,同鉴,借鉴的意思。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感悟】

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

新时代中华传统孝道思想的重估与传承(后续接053)

孝道是以血缘亲亲为基础,以家庭伦理为载体的一种道德规范,具有超越性和形上性,能够安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国人一种安身立命之道,终极关怀之道,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孝道是形上之道,也是形下之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揭示中国文化特有的秘密。法国汉学家侯思孟说: “在早期中国社会, 孝被赋予极高的地位, 人们将其视为绝对的、超自然的本性。其他文化很难理解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对于父母及祖先的崇拜类似于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孝在中国被认为有绝对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说,孝道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信仰。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真正教堂是家庭,学校只是它的附属之物。有着祖先牌位的家庭,在每个村庄或城镇散布着的有祖先祠堂或庙宇的家庭,才是国教的真正教堂。”为什么?因为儒教或孔教之所以能够使人服从道德规范,其真正的宗教感染力及其源泉,就是来自于人们对父母的爱和对祖先的崇拜,这就是中国人所谓“孝”的宗教。胡适也认为“孔子一系的思想演成‘孝'的宗教”,对于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和感情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孝道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从汉代开始,孝道思想在古代政治生活中也受到高度的重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规范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汉代朝廷不遗余力倡导推行“孝治天下”,使孝道思想不断落实到政治实践和社会治理之中,同时也促进了孝道思想的发展完善。

而汉代统治者也身体力行,倡导孝道,实践孝道。西汉初文帝刘恒被称为孝心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尽心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刘恒登基为帝后,薄氏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刘恒不顾自己帝王的身份,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除了体现在对母亲端汤奉药的“私孝”,做为一个皇帝和万民之主,汉文帝对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它的皇帝没什么两样,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其文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汉书·文帝纪》)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年九十以上,另赐帛二匹,絮三斤。景帝也被群臣颂为“永思孝道”(《汉书·景帝纪》),武帝也于建元元年(前140年)四月、元朔元年(前128年)冬十一月、元狩六年(前1)六月下诏落实孝道,宣帝下诏说: “导民以孝, 则天下顺。”(《汉书·宣帝纪》)。东汉章帝“至孝烝烝,奉顺圣德”“奉承明德太后,尽心孝道 ”(《汉书·章帝纪》)。安帝、桓帝等也下诏“举至孝”。因此,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从汉惠帝开始,两汉历代皇帝死后谥号都要冠以“孝”字。颜师古《汉书》注云:“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已下皆称孝也。”(《汉书·惠帝纪》)两汉时代,“汉之传谥,常为孝者”的目的在于“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汉书·霍光传》),这表明朝廷对孝道的尊崇,是汉以孝治天下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后续见聚焦《论语》化感悟055

经典日读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实守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对自己是有帮助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对自己是有害的。

感悟:你对朋友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你的格局和品味。

经典日读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

译文:孔子的学生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感悟:凡事只要自己尽了力,就不会后悔。

读《论语》2.7

原文: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请教孝。孔子说:现在行孝的人,只能说是能供养;就是犬马,都能有供养;如果没有敬,有什么区别?

体会:孝不是施舍,也不是交易,孝没有功利。孝甚至也是一个与物质无关概念,孝就是内心深处一种虔诚、纯洁、敬意;家穷并不影响行孝,富贵不一定老人幸福。一个敬字,孔子点出了孝的实质。

附:小诗·读《论语》2·7

衣食何可凭,

犬马亦能供;

孝自内心里,

敬于颜色中。

经典日读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文: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感悟:认真踏实,包容协作,即是做人也能成事。

继续打卡,论语中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作 ,原文+翻译[奋斗]

经典日读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译文:只追求质朴而忽略文化修养,人就会显得粗野,只注重外在的文化修养而不向内以求明心见性,就会流于不真实和浮夸,有文化而不失朴真,才能做个君子。

感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又返璞归真、内心圆融,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聚焦《论语》化感悟052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感悟】

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同时也主要是缅怀先祖之情,以庄严肃穆的形式怀念和学习先祖之前的丰功伟绩,同时提醒审视洗礼自身执政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性。如同去给祖上汇报工作一样感觉祭神如神就在面前一样的敬仰。

清末乡村大儒谢德修

湖南长沙伏龙山下清末曾有一位乡村大儒谢德修先生(1877—1914),家在长沙伏龙山下(曾国藩墓附近)。他归天之后,门人私谥为“白泉先生”,而缙绅们私谥为“伏龙先生”。谢修德自幼聪慧,少负文名。到了20岁左右,放弃了名利追求,不参加科举考试,泛滥于诸子百家,钻研经世之学。稍后,转入程朱理学,严明义利之辨、人禽之界,由此一生服膺之,不为时俗所动摇。他与湘潭李远樾志趣相同,成为了好友。听说李可宗信奉程朱理学,他与李远樾又去思贤讲舍求教。后来,李可宗在湘潭创办忏心书屋,谢德修也不畏严寒酷暑去访学。他恪守礼学,严格要求自己,追求一言一行都符合法度,以“守约”自勉,一度被人嘲笑。幸有兄弟、师友支持他。随着他的不懈修持,道德日升,学问日益,威名逐步传开,郑家溉、方表慕名而来拜访谢修德。1905年,他按照母亲的要求,参加了科举考试,中秀才。不过,清朝马上废除了科举考试,使得全国儒家知识人“失业”。这个时候,向西方学习的风气弥漫全国,蔑视传统,崇尚西学,社会无序化,实力为上,被传统儒家知识人指责为人心向利、道德败坏。如此转变,多数传统读书人无所适从,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选择“躺平”,任由社会败坏。谢修德在民众中间具有崇高的威望,也中过秀才,算是士绅阶层。他见此情况,深恶痛绝,要出来担当责任,扶植社会纲常:一是钻研学问、阐明正学正道,二是编书,三是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四是教书,五是示范礼法。他经常闭门读书,日夜钻研学问,以求阐明正学正道,挽救社会。他编辑了《节录先儒学规》《校补洙泗渊源录》,还想编辑“湖湘渊源录”,以表彰湖南儒学道统。可惜,19,谢修德到长沙城内买书,忽然患病,不久弃世,其理想未及成。祠堂祭祖,日期不合礼法,谢修德提出了修改意见,得到家族的认同。19,长沙闹饥荒,贫民四处抢劫。谢修德将家里的米,送给临近的贫寒人家,确保道德底线不被打破。他对于祭祀、丧礼,坚守传统礼法,排斥佛教,并亲自示范。在当时,谢修德已是“名儒”。据说,当时的镇会票选议员,谢修德得票最多,可见其威望是公认的。谢修德对待贫富、贵贱、智愚,一视同仁,表示尊重。其修为和学问,也受到各方的尊崇。他作为一位乡村大儒,在社会失序的时候出来扶植名教纲常,领导一方,尽到了应有的道义责任,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的居所,曰守约斋。著有《守约斋集》。近100多年来,朱子的学问被人厌恶、嫌弃、鄙视。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受到了否定性的批判。殊不知,儒家的伦理道德是分两途,对于“君子”有要求,对于大众(小人)不做太多要求。朱子的宗旨是要约束士大夫、朝廷、天子,对于大众没太多的道德要求。宋徽宗喜欢花石,让官僚去搜刮,劳民伤财。宋徽宗若是“存天理,灭人欲”,岂不是明君!在今天,也许仍然嘲笑道德,以实力为尚。殊不知,人人不尚德,岂不是互害乎?人人不“守约”,不自治,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官司越打越多,仇恨越来越大,还只能求助于道德、宗教。当然,让人人“守约”,克己复礼归仁,自治,既要有知识分子扶植道德,也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近代以来,一味引进西方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毁灭中华文化,而不考虑是否适应中国社会现实,更不能认识到法律、制度需要内心的道德动力方可操持,一片混乱,于世何补?

道德是需要扶植的,而榜样是有示范效果的。《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且不说谢修德的父亲谢鸿恩,也是一位急公好义、扶植社会道德的读书人。一次,谢鸿恩看见一户人家的儿子暴打父亲,马上去反制,训斥儿子,事后,那位父亲告诉谢鸿恩,是他成全了父子的伦理道德。而在谢修德的影响下,其兄长谢基煇、谢基缔、谢基极走向了程朱理学,乐意扶植社会道德。眼睁睁看着社会的道德糜烂,不出来担当责任、扶植道德,于心何忍?谢修德的努力,是知识分子的扶植道德,于今而言,仍有重要的意义。

张大千《论语》节选,行书。

【释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书法引首章黄铜黑檀木

书法引首章黄铜黑檀木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