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论语》|人们喜欢善人 对不善之人避而远之 孔子却不这样做

《论语》|人们喜欢善人 对不善之人避而远之 孔子却不这样做

时间:2024-01-08 19:11:23

相关推荐

《论语》|人们喜欢善人 对不善之人避而远之 孔子却不这样做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善人,人人喜欢,对于不善之人,很多人都讨厌,作为洁身自好,就会自觉地远离这些人,以免让恶影响自己的行为。孔子则认为,对于善人应该称许,但不能放弃不善之人,更应该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成为善人。

01 宽容对待不善之人

孔子虽然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很严格,对他人的道德要求也很高。但是,他没有“道德洁癖”,不是整天摆着道学的嘴脸,以道德高标自居,以蔑视不善之人而标榜自己清高。相反,他对不善之人很宽容。

有个叫互乡的地方,这里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难说话,与他们打交道很难。为什么难于相处呢?我们想一想,难打交道的人,一般都是这个人有些难缠,不给你讲道理。互乡这个地方的人为人处世就是不够讲道理,所作所为有些违背常理,整个地方民风不淳朴。

人们最害怕的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对于胡搅蛮缠的人,人们往往避而远之。当互乡这个地方有个童子要见孔子,出人意料的是孔子竟然接见了他,这让孔子的门人大惑不解。

孔子认为,“苟志于仁,勿恶人。”仁者喜欢好人,但对于不善的人不能随意放弃,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感化,对他进行挽救。老子也主张不弃人,他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常常善于挽救人,因而根本没有无用之人。

0 2 对不善之人要教诲

孔子对于不善之人不但不放弃,还要对他们进行教化,而且不放弃任何道德教化的机会。他认为,互乡童子主动来见他,说明他诚心来向他学习来了,求学的态度很诚恳,自己就不应该把他拒之门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对他进行诱导,让必得善恶,弃恶从善。

对不善之人进行道德教化,去感化他,帮助他成为仁人,这是教育者的责任。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为政者也有这样的责任,以官德影响民德,改变当地的民风,使民风淳朴。

公元前490年,子路做蒲城宰,这个地方民风剽悍,子路到任后,三年大治。孔子路过,一路上看到子路治理的情况,连叫三个好。陪同的子贡对孔子说,没有看到子路有什么过人的地方,老师为什么连说三个也叫劲?孔子通过社会秩序的井然看到的是子路德化教育的功效。

一进入子路的地盘,看到土地得到耕耘,荒地得以开垦,水利设施齐全,说明子路对百姓很恭敬地讲诚信,因而百姓农耕很尽力。农业有发展,好!

进入县城,看到城墙坚固,房屋完好,树木茂盛,说明子路对百姓忠信宽厚,因而百姓生活有品位,好!

进入子路的官衙,看到官衙内清静幽闲,属下各尽其责,说明子路明察秋毫地有决断,治理有方法,好!

对民众进行教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传统。特别是一些大儒为官以后,开办学堂,公务之余到学堂讲学,教化民众之风盛行。

0 3 正确地教育人

孔子的教育是既要抓好学生,也不放弃不好的学生。对于互乡童子,孔子教育的方法是“与其进也,不与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对于他求上进、有洁其身之心,是积极地肯定,大加赞扬,多加鼓励,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对于过去的不正确的做法不纠缠,但也不肯定,不赞同。这样既鼓励了正确,又批评了错误,使之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他今后正确的做人做事指明了方向,不让他再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而现在的应试教育不是从学生的道德品质上分别学生,而是单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生。为了升学率,学校和老师两眼只盯着学习成绩好的极少数学生,对差生从成绩到人品进行全盘否定,划入不好的学生行列,有的不管不问,有的经常不正确地批评,甚至羞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大大打击了差生的自尊心。差生只是学习成绩差,而人品不一定就差,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差生由学习成绩差逐渐变成人品差。

结束语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不仅是因为他开启了私学的先河,使教育平民化,也不仅是他弟子三千,成名七十二贤,而重要的是他的教书育人的方法对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至关重要,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效果显著。

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这说明老师的责任有两项,一项是教书,教给学生知识,教他他学技能;另一项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在道德的人,只重视知识学习,而不重视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变质。我们的应试教育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应该向至圣先师孔子学习教育人之道,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应该是不抛弃、不放弃。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述而篇》:

【原文】互乡难以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以同他们交谈,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弟子们都觉得疑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求上进,不赞成他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呢?别人修饰容仪而来要求上进,就应该赞成他的这种做法,而不要总是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