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晚年张爱玲:频繁搬家拒绝世人探寻 最后圆满完成《张爱玲全集》

晚年张爱玲:频繁搬家拒绝世人探寻 最后圆满完成《张爱玲全集》

时间:2018-09-03 05:50:43

相关推荐

晚年张爱玲:频繁搬家拒绝世人探寻 最后圆满完成《张爱玲全集》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在洛杉矶Westwood家里去世,享年75岁。被人发现时,她躺在屋内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张灰蓝色的毯子,没有盖被子。她遗容安详,只是出奇地瘦。

至此,这个在20世纪中国最具传奇性的女作家,落下了一生最后的帷幕。

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前

去国离乡,义无反顾

1955年11月,张爱玲从香港搭乘“克利兰夫总统号”游轮赴美。宋琪、邝文美夫妇送她到码头,船离岸,张爱玲回到舱内,倒头大哭。

故乡越来越远,或许张爱玲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去便是40年的渺茫岁月,她将再也回不到她出生、成长和热爱的地方了。

中国大概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像张爱玲一样,23岁一出场,就华丽惊艳、红极一时。她聪明、早慧,一支笔仿佛充满魔力,将成人世界的阴冷寒彻、小奸小坏描述得不动声色,却有一种冷冽的惊心动魄。

张爱玲天才般的敏锐和洞察力使她的作品在尘世的烟霾中,总是透出一种特别的高远苍茫之感。在她很早的文章里,就哀叹时代变化的脚步太过于匆促,“许多人的命运,连我的在内,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恐惧源于未知,未来道路的复杂和曲折并不令她恐惧,她似乎早已洞悉一切。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人的命运瞬息变幻,张爱玲没有太多的奢求,平安就好。

抗战胜利后,她对于家乡的依恋又持续了好几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文代会上,她穿着优雅的旗袍,外罩清爽的白线衫,这在一片灰黑沉闷的氛围中,是那样醒目而扎眼。有人提醒她,这使她意识到她与这个新世界的格格不入。

1954年拍摄于香港英皇道

1952年,张爱玲 离开上海去往香港。三年后,又离港赴美。

此后,除了1960年代因为经济原因回香港撰写剧本外,她就再也没离开过美国。

再次进入婚姻,既感受到爱的温暖、又承受着经济困窘的考验

毅然去国离乡的张爱玲,原本是抱着文学的抱负而去,但那片土地并不识她。如果说在美国对她改变和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第二次婚姻了。

这是一段喜忧参半的结合,她与德裔美国丈夫赖雅是在一个文艺创作营中结识的,对方比她大29岁,曾是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但健康状况堪忧,此前曾中过风。

和赖雅交往两个多月后,张爱玲怀孕,赖雅向她求婚。

对于赖雅的情况,张爱玲也是了解的,“他以前在欧洲做国外通讯记者,后来在好莱坞混了许多年修改剧本,但近年来穷途潦倒,和我一样身无分文,而年纪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没有前途。”但她还是答应了赖雅的求婚。

1956年8月,他们在纽约结婚,婚后俩人一致坚持不要生下孩子。其中找医生打胎的经过,张爱玲在《小团圆》中有过描述,过程极为惊心悚然。

可想而知,婚后的生活对张爱玲来说,是非常巨大的考验,她一向就不擅长处理这些世俗之事。但赖雅深爱并依赖她,在健康的时候,他愿意尽心照顾张爱玲的生活起居,这多少让她享受到从未有过的家庭温暖和幸福。

然而经济状况始终是他们巨大的压力,与赖雅婚姻的中,张爱玲一直疲于赚钱养家。由于她的作品在美国卖不出去,靠零碎的写作和翻译收入,也难以让他们过上较为稳定舒适的生活。

张爱玲和赖雅

上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原因,张爱玲曾短期驻留香港为电影公司创作剧本,压力之大甚至使她写到眼睛溃疡出血,但回报却少得可怜。所幸,那时张爱玲的作品开始在港台重新热起来,这才令她困窘的生活开始稍稍缓解。

有很多人认为张爱玲嫁给又老又穷的赖雅太不明智,她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有一个更舒适的创作环境,却白白将生命中对创作来说最好的那些年虚掷在照顾病人和赚钱糊口上。

但张爱玲曾经说过,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从赖雅的日记中,我们也多少看到了俩人平实、简单而温暖的婚姻生活,他陪张爱玲看电影,为她做早餐,张爱玲为他揉肩搓背,帮助他做身体恢复等。

这样的感觉,或许才是张爱玲生命体验中最为难得和最珍贵的吧。

赖雅去世,张爱玲受疾病困扰,不停忙着搬家

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曾短暂在大学做研究工作,但由于不能适应工作时间和人际交往,被解聘后就再没有外出工作过。

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光是看病、应付日常生活,就花去了她大半的精力。

更为夸张的是,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半时间内,为了“躲跳蚤”,她频频搬家。在给夏志清的一封信里说:“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主要去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

张爱玲在美国家中

晚年的张爱玲几乎不见人。1988年,旅美作家戴文采受台湾某报社之托想要采访张爱玲,在遭到拒绝后,她想办法租住到了张爱玲的隔壁。

她躲在暗处观察张爱玲,窥探她的一举一动,在垃圾桶翻看她丢的垃圾……

其实关于戴文采这段侵犯张爱玲隐私的故事曾备受诟病,但她所写的《我的邻居张爱玲》,也从一条微弱的缝隙中多少透出了张爱玲晚期隐秘生活的一个模糊侧影。

戴文采小心翼翼地站在远处观察张爱玲:

她真瘦,顶重不及九十磅。生得长手长脚骨架却极细窄。穿着一件白颜色衬衫,亮蓝的宽百褶裙,女学生般把衬衫扎进裙腰里,因为太瘦,就像只收口的软手袋,衬衫肩头以及裙摆的褶线始终撑不圆,笔直的线条使瘦长多了不可轻侮。午后的阳光照在雪洞般的墙上,她正巧站在暗处,看不出白衬衫是不是印有小花,只觉得她肤色很白,头发剪短了烫出大卷发花,发花没有用流行的挑子挑松,一丝不苟地开出一朵一朵像黑颜色的绣球花,后来才知道是假发。

虽然住在张爱玲的隔壁,但戴文采很少能见到张爱玲。有一次远远看见张爱玲在门口整理几只该扔的纸袋子,她“弯腰的姿势极隽逸,因为身体太像两片薄叶子贴在一起,即使非常前倾着上半身,也仍毫无下坠之势,整个人成了飘落两字……”

戴文采躲在墙后,只见张爱玲走路像一卷细龙卷风,低着头仿佛大难将至仓皇赶路,就像林黛玉从书里走出来葬花……“岁月完全攻不进张爱玲自己的氛围,她只活在自己的水月宝塔,其实像妙玉多过黛玉。”

以张爱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戴文采也只能从她屋子里的响声、屋外的市声及她丢弃的垃圾中来获取有限的信息,却也探测到些许张爱玲介于不食人间烟火和市井喧嚣中清简孤寂的真实生活,比如她买些什么东西,吃些什么,她丢弃的草稿……

年轻时候的张爱玲

张爱玲几乎不做饭,以罐头食品度日,也戒了年轻时喜欢的软糯甜食,这可能和她晚年牙齿不好有关。她的生活从中午开始,然后整日开着电视,声音特别大。她骑健身单车,有时候一个月也不见出门……

这是一种几乎完全封闭的生活,在结束了汽车旅馆,不停搬家的流浪生活后,1988年秋,张爱玲写信告诉被委托照顾她的林式同,说她皮肤病好了,可以找固定住所了。

但戴文采的出现让张爱玲瞬间如惊弓之鸟,她只好再次搬家。

1991年7月,是张爱玲最后一次搬家,林式同帮她找到西木区(Westwood)一处单身公寓,这也成为她最后一个栖息地,直到1995年9月初在这里去世。

关于《小团圆》及张爱玲后期的创作

从1952年离开大陆后,张爱玲的生活整个可以用漂泊不定、病痛考验来形容,写作遭遇各种艰难,除了写一些短文,改写以前的旧作外,她最重要、花精力最多、影响最大的就属《小团圆》了。

在1975年,张爱玲完成了18万字的《小团圆》,并准备在台湾《皇冠》和美国《世界日报》同时连载,但写完初稿的兴奋过后,重读却决定非常不妥。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她说:“我在euphoria(兴奋)过去之后发现《小团圆》牵涉太广,许多地方有妨碍,需要加工,活用事实。”

张爱玲最爱看真人真事,她自己也擅长写真人真事,但当她将《小团圆》的稿件寄给宋琪后,考虑到当时大的环境和一些复杂的人事缠葛,其时胡兰成尚在世,宋琪建议《小团圆》暂缓发表。

此后,张爱玲开始了漫长的《小团圆》改写工作。直到她去世,《小团圆》仍未改写完成。而真正出版,则是到了了。

台湾版《小团圆》

在生命的后30年,疾病成为张爱玲生活中难以克服的顽疾,她经常与感冒、皮肤病、牙痛等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仿佛一种隐喻,这种啮噬身心的病痛一直在她的身上盘桓不去,以致于经常“精神太坏”,“浪费无数的时间”。而且由于频繁搬家,有时连自己的作品都弄丢了。

她给朋友写信:“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损失不起,实在不能再搬了。”

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一直在坚持阅读和写作,只不过没有什么严格的写作计划,甚至仅凭兴趣而完成了一本《红楼梦魇》。

似乎感到了时间的逼迫,为了一个圆满的收稍,张爱玲准备推出自己的作品全集。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近来我特别感到时间消逝之快,寒咝咝的。”

从1991年着手,《张爱玲全集》收入她已发表的全部著作,每篇文章都经张爱玲亲自校订。这项对张爱玲来说意义重大的工作进度非常之快,一年之后就陆续出版了。

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就是图文并茂的《对照记》,在1994年6月,作为《张爱玲全集》第15卷出版。该书收入了50余幅老照片,从张爱玲童年时起,到她40多岁止,50岁以后的一张也没有。

1994年秋,台湾《中国时报》鉴于《对照记》的特别价值,把第17届“时报文学奖”的“特别成就奖”授予张爱玲,她欣然接受,还写了一篇获奖感言,并特别拍了一张照片和文章一起刊登在获奖次日的《中国时报》上。

张爱玲在世时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张手持大字标题“主席金日成昨猝逝”的华文报纸的照片,成为张爱玲留给世间最后的影像,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或许这就是她喜欢的“收稍”……即使半生严酷,她也从未屈服,而是很有尊严地挑战到底,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呢

尽管她说:“再圆满的结束也还是使人惆怅。”但张爱玲的晚年并不是凄凉,只是有种时间来不及的催逼感。

她走得那样自然、平静、安详,虽然《小团圆》未来得及出版,但除此之外,对于早就超越世俗的张爱玲来说,这不是圆满又是什么呢?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