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洒扫应对 洒扫应对莫非学问

洒扫应对 洒扫应对莫非学问

时间:2023-04-17 12:12:54

相关推荐

洒扫应对 洒扫应对莫非学问

人生在世,一定要学会洒扫应对,应付自如。

勇敢的常春藤

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有呼无应,有问无答——做事不盖脚后跟

#平顶山头条#藏头诗(原创)

喷雨嘘云要除根,洒扫应对高气温。

道路指目勤喷洒,路人皆知没灰尘。

#今日阅读文章分享# #晨读《论语》# “子张第十九”,12章:【原文】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翻译】:子游说:“子夏的弟子门徒,学习洒扫、应对和进退礼节,是可以的,但这些只是末节小学,而根本的大道则没有,这怎么行?”子夏听了说:“噫!子游太过份了!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该后教诲,如同草木,要分区别类。君子之道,怎可如此歪曲?同时有始有终,小学大道深浅都学通的,那大概只有圣人吧!”

【楚南子解曰】:孔门弟子子游、子夏都很优秀,均入孔门十哲之列,但相互之间,意见也有不同,认识也有不一致。此章借子夏、子游之争,传达出儒家君子人格的培养,须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子游重讽刺子夏只会培养学生做普通服务性技术性工作,忽视根本君子之道;子游则反驳,我们都非生而知之的圣人,君子之道要循序渐进,从小处小事着手,学会做事做人,时机成熟再培养大道,学习修齐治平。在君子人格的养成上,楚南子认为子夏高于子游。其实,我更赞成不拘一格,多元发展。而且以今观之,无论洒扫应对进退,还是传道治国安邦,同样都可显伟大的君子人格!

12班-8127-悦阅 的打卡日记

来自 第8期 30天共修《论语》训练营·打卡返

12班-8127-悦阅07月28日 18:11

我的学习心得: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教育观念,即注重小道(修身,齐家)的学习,也要有对大道(治国,平天下)的学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至今人们学习的动力仍在于此。每个人学习的能力不一样,学习的环境也不一样。只要是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学习,无论学的是什么?都是既利于自己,又利于社会的。

一日一禅:王阳明先生说“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语见<<传习录·黄以方录>>

释义:每个人都有不同年龄段的良知,因为经历过的生活内容不一样,所以认知才有不同。你不能指望一个十岁的孩子去治理好一个国家,这超出了他的良知判定范围。

所以,致良知就是启迪每个人从身边有能力做到的事开始做起,这就是最好的知行合一。

人的福报分两种,一是前世种下 ,二是后天善修。每个人资源是有定数的,就像小孩子出生自带口粮的,无论是投身穷还是富,都是他的造化,前世积修的!但自带的福报用尽,如不去延续,今生苦就来了,所以传统文化学的越早越好 ,懂得一俭二勤三不敢为天下之先,懂得洒扫应对待人接物,懂得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持正向善等等,世间偷不来抢不来的就是福报。福报是日常存善念,结善缘,积善德,才修来无量功德。你现在穿的,住的,用的,那怕呼吸的任何一口气,都是福气,有些不相信,你去看看医院,多少人带呼吸机才能正常维持生命,太上感应篇说了,福尽则寿终,你享福享尽了,福消耗完了,那你就寿命结束,所以要惜福惜缘,珍惜当下!

《论语•子张》19•12子夏论君子之道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道:“子夏的学生,做些洒扫、应对、迎送宾客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都是枝末小事。根本、究竟的学问却没有,这怎么可以呢?”子夏听到以后,说:“唉,言游说错了。君子之道,那些应先传授?那些应后教诲,譬如种植花草树木,应该区别其种类,而采用不同的培植方法。君子之道,怎么可以不顾学生的实际,不按先后次第而诬妄施教呢?善始善终,按大小浅深,依一定次序渐进,难道只有圣人能做到吗?”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故后文中子夏称其为“言游”。孔门十哲之一,文学科弟子,小孔子45岁。曾任武城邑的地方长官——“武城宰”。

“子夏”:孔门十哲之一,文学科弟子,小孔子44岁。15岁入孔门,曾随孔子周游列国。

“门人小子”:学生。“门人”,弟子;“小子”,古时对学生、晚辈的称呼。

“当”:担任、充当。如“当辕”(驾辕)、“当值”(值班)等。

“洒扫”:扫地前先洒水,以免扬尘。

“应对”:言语交流中间的酬答。应,答应声:嗯、是;对,答对的话语。

“进退”:会客时见面、告退之类的礼仪。

“抑”:不过、但是、然而。表示转折。

“末、本”:指君子之道的末节和根本。

“君子”:此处指有德者。

“先传、后倦”,指有选择地传授知识,有些优先传授,有些难度大的放在后面传授。“先”,尊崇、重视。“后”,与“先”相对;“倦”,古同“劵”,劳也,勤也。今作“倦”,“诲人不倦”的“倦”。汉代以后,不再用“劵”字,因为它与:“券”字相似而避之。“后倦”,就是“后从事”,后面再去做。

“诬”:欺诬、欺罔。教人能力所不及的学问就是“诬”。

“有始有卒”:即有始有终,意指本末贯通。“卒”,终了。

【边读边悟】

学习本章当明白以下几点:

一、何谓“君子之道”?

孔门之学,讲的是仁道,仁道即人道。孔子特别强调仁德的实践。所以弟子们尊称孔子之道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的特点是内外兼修,要点是内修仁德,外修仁义;为政者要施仁政以治国安民,要行礼乐之教以教化世道人心。其核心就是“仁者爱人”。

二、子游与子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之异同

本章前面是子游观察子夏的教学,讥讽子夏教弟子本末倒置,抓住细枝末节之小学的内容,教一些洒扫应对进退之术,而忽略了礼乐教化、修齐治平等根本内容。

这里子游也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恶意的毁谤。因为子游与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又是同龄人,而且都是孔门文学科优秀学子,同为十哲。孔子去世以后,二人都学习孔子广收门徒,当起了夫子。子游担心这样下去,会抓了术而丢了道。故特意提出,希望子夏能够真正担当起传承圣人大道的职责。

子夏也不是不知道子游的心意,但他不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对。子夏认为:学习君子之道,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有始有终,。不可诬妄施教、误人子弟。子夏自信自己也能够像圣人一样做到下学而上达,本末、小大之学一以贯之,善始善终。

看来,此二人传承圣人之道的目的是相同的,但具体教学方法却有所不同,子游所讥,是希望其弟子们知本;子夏之辩,是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然,君子之道,本末一体不二,教法当有所先后。也不能说谁对谁错,殊途同归而已。

修道明伦,以党乎人,是之谓教。

未知未能,必效诸人,是之谓学。

己知己能,必熟诸己,是之谓习。

洒扫应对,诗书六艺,收其放心,养其德性,是曰小学。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知必周知,成不独成,是曰大学。

事事物物,研究其理,表里精粗,欲无不察,是曰格物。

心所觉悟,推诣其极,全体大用,欲无不明,是曰致知。

身所践履,百倍其功,变易气习,弗笃弗措,是曰力行。

通乎动静,主一无适,是之谓敬。

贯乎始终,不息不杂,是之谓一。

发己自尽,是之谓忠。

推己及物,是之谓恕。

善事父母,是之谓孝。

善事兄长,是之谓弟。

仁义中正,常本乎寂,是曰主静。

幽隐细微,必谨其几,是曰慎独。

蒙昧之时,育其纯一,是曰养正。

器识之偏,推致其极,是曰致曲。

学问无穷,必究其理,是曰博文。

检束有要,必循其则,是曰约礼。

恭敬奉持,全其天理,曰尊德性。

警觉操存,反其昏妄,曰求放心。

物格知至,声入心通,洞彻无疑,是曰知言。

主敬集义,勿忘勿助,刚大无惧,是曰养气。

勇之所存,坚实强劲,不屈于物,是之谓刚。

刚之所发,奋决果敢,见义必为,是之谓勇。

操而不舍,是之谓存。

顺而不害,是之谓养。

义理之心,因困而作,是曰动心。

气质之性,习险而矫,是曰忍性。

获胜其私,物欲净尽,是曰克己。

善反其初,天理流行,是曰复礼。

为学之要,存乎立志,持志之道,存乎敬义。立敬立本,精义致知,交养互发,内外无违。沉潜玩索,践履不已,日新又新,圣贤可跂。

浅学《弟子规》(三十)(6)

原创作者:悟灵

原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现在国家提出文化自信,号召我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德,恢复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身处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大好环境之中,应该从哪里做起?首先,自己要树立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勇于去学习去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文化复兴。文化不光是在嘴上讲的,最主要的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文化是假的,经不起推敲的。其次,整个民族文化的建立要从哪里做起?要从儿童启蒙抓起,国家社会的未来是属于他们的,只有从小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圣贤之学才能得以真正的延续和发扬。所以说,童蒙教育是整个社会的根本,家庭教育是童蒙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整个民族文化走向复兴的引领。故而,我们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关乎着民族社会国家的走向。

《弟子规》在教孩子什么?洒扫应对进退!不仅要让孩子会背,还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要想让孩子应用,首先,家长能够做到,俗话讲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能够身体力行,营造好的氛围,耳熏目染于孩子,他们才能真正学习到。所以说,《弟子规》要学多久?少则三年,多则终生。为什么?要把人生正确的做人做事,方方面面都把根扎牢,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绝不是十天、二十天,绝对要有二、三年的根基才成,然后再慢慢的把其他的经典加上去,这是古时的学问指导。

所以说,千经万论那一部经是根本?《弟子规》!必须自始至终都要念、都要做,为什么?因为它是整个儒学的纲领,做人的纲领,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法系。

童蒙阶段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如何待人接物,需要家长耐心引导,所谓先入为主,从小要让孩子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养成谦卑的态度,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胸怀。胸怀越大,孩子的未来事业越宽广,这是一定的道理。家长果真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一贯的去娇纵孩子,没有止境的庞爱,当下觉得是在爱护孩子,其实是在把孩子推向不可测之未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句老生常谈之言,虽然我们天天讲,但是没人能做到,为什么?大胸怀的根没扎牢。所以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而忘记了德能,德能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知识赋予了德能才能服务于社会、人民、国家。

故此,无论是赞誉还是批评,都要教会孩子能够保持冷静的态度,特别是批评,对孩子太重要了!如果总是赞誉,没有批评,他就长傲慢心,稍有不如意,他就受不了。这是当下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后患无穷。当然,批评要合理,要适时,批评当中要有智慧。

教会孩子学会反省受益终生,反省家长、老师指出的问题,自己做错了多少?有则改之,不拖拉。还要教会孩子有承载,面对赞赏不能沾沾自喜,要再接再励,要感谢老师的教育和栽培。特别是对老师的批评更应当心怀感恩之心,没有老师,我们如何卓壮的成长?在古时,如果老师训斥了学生,家长一定会带着礼物领着孩子到老师面前来感谢,感恩老师诲人不倦。“孝亲尊师”是人类之根,父母给了生命,老师给了慧命,老师如同父母一样。如果把师道尊严都丢了,我们的前途将是一片黑暗。

“必有容,德乃大”“量大福大”爱孩子就要培养孩子,让他们学会包容,学会谦卑。最大的福报是什么?随时有人肯劝我们,我们又肯听,这个人有大福。不光人劝他肯听,面对经典如同面对圣容亲临教诲,有这样的心,我们的道业能不成长吗?经典是圣贤、祖宗给我们的劝告,读每句经文都如同是单独对自己一个人说的,不是对别人,只有自己,这样的心才能够真正受教。所以说,孩子能够学习《弟子规》,那孩子的人生将是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之上,这一生想不成就都不成!

《性理字训·学力》

修道明伦,以党乎人,是之谓教。

未知未能,必效诸人,是之谓学。

己知己能,必熟诸己,是之谓习。

洒扫应对,诗书六艺,收其放心,养其德性,是曰小学。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知必周知,成不独成,是曰大学。

事事物物,研究其理,表里精粗,欲无不察,是曰格物。

心所觉悟,推诣其极,全体大用,欲无不明,是曰致知。

身所践履,百倍其功,变易气习,弗笃弗措,是曰力行。

通乎动静,主一无适,是之谓敬。

贯乎始终,不息不杂,是之谓一。

发己自尽,是之谓忠。

推己及物,是之谓恕。

善事父母,是之谓孝。

善事兄长,是之谓弟。

仁义中正,常本乎寂,是曰主静。

幽隐细微,必谨其几,是曰慎独。

蒙昧之时,育其纯一,是曰养正。

器识之偏,推致其极,是曰致曲。

学问无穷,必究其理,是曰博文。

检束有要,必循其则,是曰约礼。

恭敬奉持,全其天理,曰尊德性。

警觉操存,反其昏妄,曰求放心。

物格知至,声入心通,洞彻无疑,是曰知言。

主敬集义,勿忘勿助,刚大无惧,是曰养气。

勇之所存,坚实强劲,不屈于物,是之谓刚。

刚之所发,奋决果敢,见义必为,是之谓勇。

操而不舍,是之谓存。

顺而不害,是之谓养。

义理之心,因困而作,是曰动心。

气质之性,习险而矫,是曰忍性。

获胜其私,物欲净尽,是曰克己。

善反其初,天理流行,是曰复礼。

为学之要,存乎立志,持志之道,存乎敬义。立敬立本,精义致知,交养互发,内外无违。沉潜玩索,践履不已,日新又新,圣贤可跂。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