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稻盛和夫:日本幼儿教育“利己”与“利他”之争 引发的人性思考

稻盛和夫:日本幼儿教育“利己”与“利他”之争 引发的人性思考

时间:2018-07-10 13:09:00

相关推荐

稻盛和夫:日本幼儿教育“利己”与“利他”之争 引发的人性思考

围绕人性本善与本恶的话题争论了几千年,还是没有一个结果。或许人先天本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这都是我们后天的分别,分别一起,境界现前,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这些相对的观念就出来了。落实到教育问题上,一个最为实在的落脚点还是在“利己”与“利他”上,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面对林林总总的这样那样主张,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一个“人”呢?这或许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这里也是作一些引申和探讨,相当于一个抛砖引玉的功效,接下来的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我们经典国学《三字经》里就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会奇怪人一身下来怎么会是好的呢?大人离开家一会儿,如果房间沙发里的东西还是摆得整整齐齐,鞋子还是同一个方向摆好,玩具也是放在该放的地方,什么都好好的,那么这还是小孩吗?可能就是妖怪了吧!不然不可能如此整洁,因为小孩子就是“天生的破坏者”,不是墙上乱画,就是把化妆品拿出来乱涂,怎么可能规规矩矩的呢?

那古人不是在乱写吗?那也不对,应该我们没有理解对。儒家认为“性善”是落在人最初的时候,也就是在人类最初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一切都遵循自然,少了很多人为的“伪”,更天然,那么这就是“善”,但是随着后来生产力发展,人更易为利欲所支配,渐渐丢失了人本然的天性,就不真了,就开始“恶”了。

同样的儒家,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自私自利了,一切随着“我”的观念产生,必然产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更需要后天的限制和教养,用善来打败恶,因此就有了我们的一系列社会规则,诸如礼义、法度来限制,逐渐导向人的善。这就跟我们刚才提到的小孩是“天生的破坏者”类似,因而鉴于此,我们就不能完全信任孩子,而是把他放在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适时的教育,为的是以后在社会上既可以不吃亏,又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正如前面提到人性本无善恶,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现实中最常见的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问题,这就落脚到当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上了。这里我引用了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活法》一书中的“以道德为基础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缓”这一章节中的一些内容,其中提到了中国革命之父孙文对东亚与欧美文化的比较,“欧美文化是‘霸道’的,是以武力支配人的文化;东亚文化则为‘王道’,‘王道’重在感化,德化,是心悦诚服。”但是日本终没有采用“王道”,走向了“霸道”,径直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战争结束后,一直到最近几年,采取的都是经济上的霸权主义政策。

稻盛和夫指出今后国家和人民如果不懂得“利他”德行的培养,大家没有同情心,利他信念淡薄,剩下的就只有一己私欲,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少年问题更值得关注。以前,曾发生过年仅19岁的少年惨杀一家四口的事件。由于罪行重大,尽管罪犯没有成年仍然被判为死刑。该少年自解法律,自认为没有成年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判死刑。

关于此事,报道该事件的杂志记者写道:“如果少年了解法律,那么该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但是,少年在知晓法律之前更应该知道不能杀人这个根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因为不能杀人、不能伤人,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人生态度,也就是道德观的范畴。

为什么我们失去了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呢?为什么忘记了同情之心、利他之心呢?他随后把视角切到幼儿园教育问题,政府一方面大力提倡强调综合教育,一方面却看不到以道德为基础的人格教育的任何实施措施。相反地,幼儿园却更注重“个性教育”,根本不教导做人最低限度应该掌握的道德规范。并且标榜“自由教育”,让幼儿可以放任自流,于是,成人之前,连一些最为基本的规范都没有机会形成。

从稻盛和夫里面讲到的日本幼儿教育问题,也许会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我们是不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偏了呢?“个性化”、“自我化”、“利己化”这一些很潮流的观念我们不假思索而接受,是不是还有待商榷?如果我们把过多的重点放在“我”身上,只是一味强调自己,表面上孩子不会吃亏,但是从长远来看,必定是不利的。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是难免的,我们不是盲目吸收,也不是一味保守,更要懂得其中的平衡之道,“王道”与“霸道”,“和谐”与“冲突”,“利他”与“利己”本身就是如影随形的一体两面,我们不能摆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意识到这个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险恶的,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要想到自己的安危,首先保全好自己,因为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另一方面要意识到别人的生命也是宝贵的,自己不希望受到威胁,那么也不要威胁别人。

同时“利己”与“利他”并非截然对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青少年教育专家李玟瑾就指出,助人就是助己,如果说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咱们就去帮助别人,那么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帮你,这是规则。她随后举例说道,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来帮助灾区渡过这次灾难,特别是唐山大地震的一群人,他们也来帮四川的人民,也是因为之前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有人来帮过他们,他们就把这种情义回馈出来。她觉得,人之所以活得有意义,就是人活得有情有义,情义就是人和人之间活下来的那种非常有味道的东西。还有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起源就是情,没有情的话生命就不存在。

当然从积极意义上来讲,助人就是助己,这是分不开的,其实一个人真正价值的呈现恰好是在“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一句话上,一个人的道德生命才是决定孩子生命价值的真正依据,成全自己的道德信仰,更是一种自我生命觉醒的提升,值得一生努力去做。

因此,我觉得在教育孩子“利己”与“利他”上都不能忽略,不能走极端,搞两极分化,不能非此即彼,当然也有必须选择的时候,而我们的总体要求是,只要合理就好。不知道你看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