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家长的感情忽视 让孩子错把付出当成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家长的感情忽视 让孩子错把付出当成爱

时间:2023-09-21 05:11:17

相关推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家长的感情忽视 让孩子错把付出当成爱

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饱了才有力气想理想。俗语里的智慧和后来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是一致的。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人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才会思考更高层次的需求。

如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那么他是不会去追求“爱”的,更别说奉献自己。

但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生长在大家庭里的松子一生都在奉献。松子出生后不久,家里又有个个体弱多病的妹妹,这个妹妹的出生让爸爸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

松子有次做鬼脸让愁眉不展的爸爸露出了笑脸,后来她就经常做鬼脸逗笑自己的父亲。这个没有从自己父亲那里得到爱的小女孩,无师自通学会了奉献爱给自己的父亲。

松子的悲剧就此展开,因为松子的奉献型人格,所有的人都喜欢她,但是这样的松子仿佛每一步都在做错误的选择,她的每一段恋爱都风险出了自己所有,她的恋人说过,松子是神,可以宽恕不可宽恕的人并且爱他。

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的松子是一个奉献型的人格。就像卡耐基说的那样: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家长感情忽视下孩子错把付出奉献当成爱

心理学上通常把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原生家庭联系在一起,电影里有一个松子小时候为了逗爸爸做鬼脸的片段。童年的松子是十分需要爸爸的爱的,但是这个大家庭里她是被爸爸忽视的一个孩子,小松子得不到爸爸的笑容,这不是松子的错。

得不到爸爸笑容的松子觉得自己是没有爸爸的爱的。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爱,没有爱的孩子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索取,而“懂事”的松子没有用孩的方式争取,而是选择和自己的身份相反的方法——逗笑父亲。

我们来分析一下,父亲和松子的互动。松子看不到父亲的笑脸,父亲只会在妹妹的面前展露笑脸安慰妹妹。

松子在做了鬼脸以后父亲笑了,她就以为自己得到了父亲的“爱”,微笑让人心情愉悦,爱也让人心情愉悦,奉献自己的鬼脸逗笑父亲的松子以为自己得到了爱。这是一种错误的关联。

在父亲和松子的身上,亲子关系是相反的,我们一直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在松子和父亲的互动中,一直在付出的是松子。

父亲回应松子的笑容更多是被动的,他从不主动给松子自己的爱,松子的爱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可以这么说,松子给父亲的爱比父亲给松子的爱要多。

父亲也许意识到了松子为了自己做的努力,他在每次松子做鬼脸的时候都会用笑容来回应松子。长期的颠倒的亲子关系,让松子的内心产生一种认知偏差:把奉献自己的过程当成了一种爱。

弗洛依德认为:

人的生理发育在前二十年,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人期。一般人都可以相当稳定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然而人格发展有时也会停止,人停留在原来阶段,不能进入下一阶段。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固着”。

松子后面不幸的感情生活都源自于此。松子的每段关系里,每个亲朋好友都认为,松子是一个好人,一个可以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好人。

成年的松子在重复着童年时期自己和父亲的互动,因为童年的松子没有从原生家庭中获得足够的爱,所以她对于交往的认知停留在了童年,认为了得到别人的爱必须奉献自己。

“超我教育”让身边所有人都成为加害者

莫泊桑在《一生》里讲述了一个只上过教会学校的大小姐,在结了婚以后对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无限地包容,在教会学校里,她只学会了付出和善良,她的爸爸对她说:

“要为了丈夫奉献自己,做一个纯真善良的人。”

约娜受到的教育全部都是奉献,善良,从来没有学过如何爱自己,这种教育方式我们称之为“超我教育”。

“超我教育,即为了让孩子们遵守社会规则,压抑了他们内心的“本我”意识,只让他们接受了道德原则。而对于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却不甚关心。”

父亲的“超我教育”让约娜成为了一个痛苦的善良人。约娜因为善良容忍了丈夫花光自己的钱,还有一次次出轨,为了让自己的善良和痛苦匹配,她认为丈夫的每次出轨原因都在自己身上,在约娜的纵容下,丈夫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约娜。

同时,约娜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在儿子身上她犯了同样的毛病,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让儿子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寄生在自己身上的“寄生虫”。善良的约娜把身边所有人都变成了“加害者”而自己做了他们的“受害者”。

为了避免悲剧,家长应该这样做

1.有不幸童年的家长应该和自己的过去和解

很多家长习惯了付出,也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奉献型”人格。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要让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在孩子的身上。

否则的话孩子很可能像约娜一样,一个只有“超我”的圣人是没办法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并且很可能吸引一群“加害者”让孩子的生活过得扭曲又痛苦。

2.教会孩子学会爱自己

关注孩子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家长要回应孩子索取的爱,作为家长,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爱是最珍贵的养分。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前提家长要会爱孩子,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够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爱,建立正确的爱的方式。

教孩子学会欣赏自己,懂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而不是需要奉献自己来换取别人的爱的。欣赏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要包容自己的缺点,孩子要清楚,天下没有“完美”的人,我们也不必为了成为别人眼中“完美”的人去奉献自己,压抑自己。

很多人在松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奉献型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极度缺爱的,悲剧的源头在于爱他人胜过爱自己。

弗洛姆说:“给予的本身是无比的快乐。”但是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要爱自己才有源源不断爱他人饿能力。没有理智的奉献最终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受害者”让周围的人成为贪婪的“加害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