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自私的父母从来都说 是为你好 却从不承认自己错了

自私的父母从来都说 是为你好 却从不承认自己错了

时间:2021-03-25 10:08:02

相关推荐

自私的父母从来都说 是为你好 却从不承认自己错了

相信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说法,叫「父母皆祸害」,一句话道尽子女对那些伤害了他们的父母的愤怒和埋。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并非个例。曾经在豆瓣上有十多万网友加入「父母皆祸害」小组,在其中控诉父母的自私、冷漠,以及他们给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在看似风平浪静的亲子关系里,有太多小孩饱受情感摧残,内心堆积着很多负能量需要处理和宣泄。

旦可惜的是,主流的声音很少说亲子冲突。我们更多强调「孝道文化」「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没有教导孩子如何面对自私和伤害性的爸爸妈妈。可以想象,如果整个世界都在说「你的爸妈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懂得感恩」,而孩子体验到的却是父母以爱的名义,打压自己并施加绝对的控制时,他们的内心该是何等的绝望和无助。所以当网络上出现一个能吐槽父母,互相抚慰伤口的平台,他们自然会聚集在起,控诉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把长期以来压抑的不满发泄出来。不过,要是缺乏合理引导,这种对立的情绪很容易被放大到极致,让父母変成孩子眼中的「祸害」,甚至「十恶不赦的罪人」。

《自私的父母》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让我们正视原生家庭伤人的一面,将我们从「父母都是为我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本书帮助成年子女看到,除了爱孩子和无私奉献,父母也有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非常强的部分。所以不用把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因为抱怨父母、无法释怀他们造成的伤害而愧疚不安。你完全可以承认父母自私的事实,并根据书中所说的操作方法保护自己,逐渐从原生家庭的伤害和限制中走出来。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布朗教授把重心放在如何跟自私的父母相处上,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小练习。

我总结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调整希望父母认错和体谅我们的心情,降低你的情绪易感性;第二,及时打断负面思维,避免在自我指责、自我贬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第三,划定清晰的自我边界,不断打破父母自认为能够操纵你的幻想。

首先我们来看降低期望值,接受父母不会轻易改变这个现实有多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受伤,是因为他们对原生家庭的幻想落空了。我们多么期待,父母能够是慈爱、体谅孩子的理想父母啊。他们理解控制和打压带给你的痛苦,愿意改变过于自我的人格,并用关心、尊重的方式和我们相处。但现实往往是:有些父母完全不会反省和道歉。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稍有违背就会嘲讽责骂。当看到父母根本不会体谅你,和理想中父母的状态相差太远时,我们就会再一次体会到强烈的失望和痛苦。

当然,有些子女会觉得:「我早就对他们死心了。只希望有一天变得很成功,能够狠狠地报复回去,让父母也尝尝被嘲讽和贬低的滋味。」这看似降低了期待值,对于父母会改变不抱任何希望。但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因为父母不是你理想中的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没得到应有的爱,内心充满了极度的挫败感。当这种负面情绪累积到顶点,我们可能就不再奢望用积极的方法获得体谅,而是通过炫耀或者报复的方式,来表达父母不如预期时内心强烈的愤怒。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这其实都是同一枚硬币:我们潜意识里依赖父母,总希望他们是理想中的照顾者,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心里仍然保留着很多幻想。

那该如何降低对自私父母的期待,保护自己少受伤害呢?首先,我们要清晰地梳理岀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特点。比如极度的自我中心:把自身需要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孩子必须服从安排而不能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擅长情感绑架:经常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就是白眼狼,利用愧疚感来达到控制子女的目的;比如永远难以取悦:子女不管怎么做,破坏性自恋型的父母都很难感到满意,总会这里抱怨那里嫌弃,把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贬得一无是处;比如缺乏共情的能力:从来不会站在子女的角度上,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总是用权威来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能清晰地意识到:指望自私的父母変成理想中善解人意、尊重孩子的爸妈,充分共情你的愤怒和痛苦并不现实。自己应该打消这种幻想,不再被期待落空的失望感一遍遍折磨。

其次,把控制点放在内部、可控的因素上,做有建设性的事,降低你的脆弱感。在我的咨询经验中,当很多子女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父母,把他们变成理想的照顾者,内心往往会有本能的抗拒。他们在担心:「如果爸爸妈妈不会变好,我该如何释怀过去的伤害,真正从低自尊、不敢相信别人会爱我、尊重我的困境中走出来?」我通常会告诉他们:「你已经是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即便父母不愿改变,你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来。」就像没有自保能力的婴儿,他们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因为缺乏理想的照顾者,他门很可能无法存活下去。但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巨婴思维。就算父母是破坏性自恋型人格,没有给你一个充满安全感和肯定的环境,我们同样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情感满足。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爸爸经常骂她「废物」,动辄嘲讽和打骂她的家庭。尽管被父母贬得一文不值,但小欧并没有接受这种自卑性投射,真的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价值、就是遭人嫌弃的「賠钱货」。她告诉我:「我知道爸妈是这个态度,不指望他们能改变和认同我。我会去找其他对我好的人,从他们身上得到支持。」所以她更多跟舅舅舅妈家相处,从他们那里获得替代性的亲情。其实方法就那么简单。与其像个婴儿一样,指望破坏性自恋型的父母调整,从他们身上获得亲情的滋养。不如把视线从原生家庭中转移出来。看看在其他地方,我们是不是能找到滋养性的、好的关系来替代。虽然没得到父母的爱非常遗憾,但这也比你困在幻想里,一辈子无法走出跟原生家庭的撕扯更好。

最后,为了降低自己的情绪易感性,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跟父母开放自己,而不是把脆弱、敏感的情绪都暴露出来。相信大部分的子女,都试图用真诚的沟通、暴露脆弱和痛苦等方式打动父母,希望他们看到自己遭受的委屈。但结果往往令我们更受打击:父母根本不理解这种感受,只会指责你「怎么那么脆弱,连这点小事都处理不好」;或者将你的自我暴露当成把柄,以后拿来作为跟亲戚闲聊的谈资:「你看,我家那闺女,说她几句就哭得稀里哗啦,跟我抱怨个不停」;即便我们当场爆发,用最激烈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怒,自私的父母也会说:「你翅膀硬了,敢跟我顶嘴了是不是?没良心的小崽子。」他们只会觉得你很不孝和叛逆,并不会去反思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因此跟破坏性自恋型的父母相处时,除非确信他们会好好对待你,不然尽量避免表达敏感的情绪、亳无保留地自我暴露以及爆发激烈的冲突和对峙。这样除了让关系更加恶化,陷入更大的绝望痛苦,很难起到好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谨慎开放内心的「脆弱面」,避免情绪被父母严重影响。

在结東第一点前,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三句话。第一句是:「我不能改变爸爸妈妈,期待他们变成我理想中的父母。」第二句是:「我能自我成长和疗意,不需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第三句是:「不管父母对我有多糟糕,我都能选择爱自己、认可自己。」放下婴儿般对完美照顾者的幻想,我们才能走出对原生家庭的执念。

跟自私的父母相处的第二个要点是,及时脱离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别在自我攻击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很多子女有这样的感受、在被父母贬低和指责后,内心也会出现一个自我怀疑的声音,不断告诉我们说「你各方面都不行,做什么事情都注定失败。」「你脾气那么差,没有任何人会喜欢你。」每次跟父母相处,都会接收到大量的负面情绪,甚至陷入一个自我认同感被动摇,感觉自己浑身都是毛病的糟糕状态。所以很多人抗拒给父母打电话,也不想回家,必须接触时就感觉心情低落,要花很长时间来重建信心和积极情绪。

想尽快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挣脱出来,我们可以尝试「画出内心的平静」这个小练习。首先拿出一张纸和采色画笔。然后闭上眼深呼吸,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平复情绪。接着在脑海中想象一个舒适、温暖、能让你感觉平静的场景,真实或虚构的都行。比如童年时有小熊玩偶陪伴的温馨卧室、跟小伙伴常去的「秘密基地」,或者树木青葱、春光明媚的瓦尔登湖走进你构建的这个场景,把所有细节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让它変得越真实越好。最后把你看到的一切描绘到纸上,给它命名,比如「温馨卧室」或「秘密基地」,再将成品收藏到文件夹里。之后感觉难过时,就闭上眼深呼吸,想象回到令你平静的「心灵栖息所

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父母造成的负面情绪缓解不少。当初我教过小鸣这个方法。她笑着跟我说「每次我爸把我骂得狗血淋头,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去到中年鲁滨逊的小岛上。跟他起钓鱼打猎、聊聊人生,回到现实中来就没那么难过了。」想象内心平静的角落帮她排解掉很多负面情绪

除了这个类似冥想的办法,我们还能通过列出优点分析表,用自我肯定来对抗父母的贬低和嘲讽。你可以拿出纸笔,在纸上列出三个纵列。第一个纵列內填入自己的十个优点,比如「学习能力强」「有亲和力」「总能提供有创意的方案」。第二个纵列内写出跟每个优点对应的,你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或者代表性片段。就拿学习能力强来说,典型案例包括十天内啃完砖头一样厚的教材,成功通过某项职业资格考试;五天内疯狂加班做出一篇行业分析报告,并在汇报时得到大领导的认可。第三个纵列内是利用前两个纵列的内容,完成自我肯定陈述。比如「我学习能力强,能够在五天内完成行业分析报告,并且获得领导的夸奖」,写下十个自我肯定的句子。然后每周、每个月定期回顾这个列表,过一遍自己的优点,并且把新的闪光点补充进去。经常做这个练习,我们就像披上身自我肯定的铠甲。在父母否定和打击我们,说「你能力不行」「没有人喜欢你」时,不会轻易被他们的自卑性投射所伤害。

除了事后的自我调节,我们也需要调整和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相处的方式。首要原则是减少跟他们的接触时间。在不得不打交道时,隔离或者转移父母传递过来的负面情绪。已经成年的子女,不妨自己出来找房住,或者搬到别的城市工作生活,从物理空间上远离自私的父母。即便是节假日必须回家,那在白天多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玩到很晚才回去休息,避免跟父母有过多接触。即便不得不交流,也能够用物理阻隔或者肢体动作来保护自己。比如挑沙发的对侧坐下,和父母隔着长长的桌子。或者整个人侧身对着父母,不盯着他们的眼晴看,用肢体语言表达你没有交流意在心理层面,也需要建立一道情绪屏障。比如在父母说话时,我们保持大脑放空的状态。多想想令自己愉快的事,或者工作上没完成的计划,把注意力聚焦在另一个点上,隔离父母负能量的话语。如果他们刻意地贬低和嘲讽你,像是说:「每个月就挣这么点钱,真是没出息」「长得难看还不打扮,有哪个人瞎了眼会看上你」,不要立刻表现得很生气,直接开始吵架。你不妨告诉自己:「他们就是想要激怒我,让我难受。我真生气的话他们就赢了。」然后把愤怒感暂时放在一边,假装不在意地结束话题。比如说「哦,是吗?那我以后会努力的。」「真的吗?那下次我多注意打扮。」或者假装没听见,以及把话题转移到其他地方:「我好久没廷街了,最近要去商场买衣服。」「这个梨子蛮甜的,您赶紧尝一尝。」这些做法能冲淡剑拔弩张的气氛,避免激惹父母,遭受更多的攻击和指责。

当然,一味地隔离和转移伤害是不够的,我们也可以尝试采取「元认知策略」,接收父母言语时先进行「澄清过潓」,然后用合理信念去抵挡他们的贬低嘲讽。具体操作很简单。比如爸爸妈妈说:「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真是个废物。」我们可以这样去过滤信息:「你的意思是说,我拖的地板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干净,我这个人一无是处对吗?」把注意力聚焦在澄清父母的指责上,我们就不会立刻接收「做不好.「废物」这样的侮辱,给情绪增添了一个缓冲的空间。等弄清楚父母因为卫生问题把你整个人否定掉,我们就能在心底反驳他们的指责:「不是这样的。我虽然家务有待提高,但并非完全没有优点。我学习能力强,而且很有亲和力,不是他们口中的废物。」屈辱和自卑感就能大大缓解。

除了及时打断负面思维,我们还应该做到第三点: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保持清晰的自我边界,坚决打破父母想操纵你的幻想。我们要学会跟父母「立规矩」:告诉他们你给亲子关系设置的规则是什么,如果他们跨过界会有哪些后果。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跟爸妈约定:自己每周给他们打一个电话,中秋节、春节假期回家,他们提的意见你参考但最终还是自己决定、自己负责。如果爸妈试图干扰我们的決定,用哭闹、道德绑架、人身攻击等方式逼迫我们就范,那我们会切断联系,一周内不接听他们的电话。这样的方法看似冰冷、没有人情味,但如果你坚持执行,父母就会逐渐意识到:「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是个独立的成年人。我要尊重他的个人边界,不能再随意地打压和控制。」

的确,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明确个人边界的过程,必然是有重重阻力的。因为父母很难接受你脱离掌控,不再做他们的附属物这个事实。就像我的来访者小鸥那样。当她不顾父母反对,离开原先的工作单位到北京打拼,刚开始过得非常艰难。她告诉我「我妈一直在哭闹,我爸用最恶毒的语言骂我,他们还发动其他亲戚来劝我回去,我感觉自己好像做了天大的坏事,要赶紧听他们的话改正错误。」但小鸥咬咬牙挺住了。当她的父母看到自家国女非常坚決,他们无法改变她的意志;而且小鸥在北京发展得不错,工资比原先增长了一倍,他们也就漸漸接受了现实,学着用平等、商量的口吻跟小鸥沟通。这也是明确边界感、立规矩的第二个要点:在爸妈试探你,想要把你拽回原先的相处模式时,要不含敌意、但非常坚决地抵挡回去。当他们想把自身意志凌驾于我们之上,像从前一样控制和打压,我们一定要明确地说:「不行,你们不能这样做。」同时用拒绝,或切断联系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的态度。只有顶住最初几波猛烈的反扑,父母才会慢慢放弃操纵你的幻想,开始接受彼此有边界感的现实。如果半推半就,继续纵容他们跨越你的底线,那平等尊重的相处就非常难以实现。

要加速边界感的形成,我们还可以不断跟父母强调「这是我的決定,我选择如何如何做」,进一步破除他们能够掌控你的想法。相信很多人谈到跟父母立规矩,心里觉得这样很理想化。因为你可能经济还不独立,需要父母给生活费和其他支持;或者爸妈给我们付了首付,买了车,很难硬气地拒绝他们的要求。但这些并不是我们让渡自主权,任由父母干预和支配的理由。事实上,不管爸妈施加的压力有多大,选择的范围有多窄,最后的決定权都把握在我们的手里。继续拿我的来访者小鸥举例。即便当初顶不住压力,被迫听父母的话回原单位工作,那她是否就必须认命了呢?并不是!她可以说:「OK,考虑到各种因素,我选择先离开北京,跟你们回老家上班。」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积累经验,用业余时间看书考试,等条件成熟再尝试来北京闯一闯。我们要意识到:即便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只能服从,我们同样可以告诉父母「这是我做出的決定」,在已有条件下努力向自己的目标靠拢。这也能够跟他们划清「楚河汉界」,让爸妈不得不去正视「我有我的愿望,孩子也有孩子的想法」,逐漸感受到你们之间的界线。

在结東最后一点前,希望大家能记住三句话。第一句是:「我并非父母的附庸,要任由他们随意操控。」第二句是:「我不用讨好父母,满足他们所有的期待。」第三句是:「这是我的人生。不管做什么决定都是我的选择,我要对自己负责。」在亲子关系中设定范围和限制,并牢牢坚守住这个界线,我们在和父母相处时就会更自在和有安全感。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自私的父母》这本书的导读。在总结部分,我们来回顾一下布朗教授的三个观点。第一,降低期待值,接受破坏性自恋型父母不会轻易改变的现实。通过把控制点放在内部可控的因素上,有选择性地开放自己,从而预防对父母的期待落空所造成的痛苦。第二,及时打断引发负面情绪的思维,避免陷入自我遺责的泥潭。可以用画出内心的平静、优点分析表、元认知策略等方法来自我调整;第三,跟父母相处时保持清晰的边界,坚守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底线,打破他们想要操纵你的幻想。

在评价这本书时,很多临床心理学博士认为它能「増加对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理解」、「操作性强,提供不少应对方法」以及「开启你的自我疗意和成长」。相信阅读《自私的父母》,能抚慰大量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孩子,并且让你看到走出伤害、重建自我的路径。可能唯一需要注意的点在于,如果囫囵吞枣地翻看,会觉得练习太过频繁,影响自己的阅读体验。要起到自我觉察、自我提高的作用,我们不能仅仅只是读,还要跟着书上的练习ー个个操作,这样才能体会 布朗教授的良苦用心。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