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蒋方舟一句话揭示婚姻真相:为什么爱错一次 还会爱错无数次?

蒋方舟一句话揭示婚姻真相:为什么爱错一次 还会爱错无数次?

时间:2022-08-07 20:29:13

相关推荐

蒋方舟一句话揭示婚姻真相:为什么爱错一次 还会爱错无数次?

最近,和一个咨询了好久的情感困惑者K聊天,发现她这次离婚后的状态好了许多。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很心疼K。

她大学时代开始喜欢第一任丈夫,毕业后她大胆地对他表白。经过几轮暧昧不清的阶段,她还是如愿以偿嫁给了他。

婚后,她过得非常不开心。老公是个极其狡猾有心机的男人,他的手机从来不给她碰,说要给彼此留点独立空间。每次吵架,他从来不退让。有些她看重的节假日,他也不回家陪伴。

她后来发现他出轨了,跪下来求他不要离开自己。

她隐忍了几年发现他还和小三纠缠不清,过得生不如死。

最终在小三大摇大摆公开挑衅下,她被逼离婚。

被抛弃后,她不甘心输给处处不如自己的小三,无法从伤痛中走出来,很快她嫁给了一个离异男。

这个男人其实和前任是同款,终日风流倜傥,夜不归宿。

K恨自己遇人不淑,想过自杀了断痛苦。

所幸,她从一场疗愈的旅程中舒醒过来,看清了爱的真相,挽回了自己的余生。

为什么爱错一次,还会爱错很多次?

K在小时候,父亲出轨背叛婚姻,并且抛弃了她和母亲。

她内在有个受伤的小孩,害怕被抛弃。

意大利医学女博士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K就是受原生家庭影响,典型的缺爱型女人。

缺爱型人格特征之一:缺乏安全感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与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的安全感,并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从小缺爱的孩子会非常没有安全感,他们既渴望被爱又害怕去爱,尤其对于爱情,既想要又拒绝。

他们会对亲密关系有焦虑情绪,就像无形中有只大手,会不自觉推开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塞林格在他《破碎故事之心》中写道:“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说到底,是对失去的恐惧,孤僻不好接近的内心是极度需要爱的关怀的,可是害怕被抛弃,害怕拥有再失去的痛苦袭来,所以不得不用伪装掩盖内心的真实。

放到爱情里,因为没有安全感,急于从无爱的家庭中走出,希求用男人来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所以这样的女孩非常自卑,容易自我否定,进而形成自贱和自弃的性格,通俗点讲就是“吸渣体质”。

“吸渣体质”典型的代表就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松子小时候用扮鬼脸来博得父亲的喜爱,长大后用不断讨好、委曲求全换来短暂而无望的爱情 。

心理学中有个理论叫“爱情移情作用”,就是把对过去生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目前所遇到的人,或者想从一些重要人物身上,获得却未能如愿的情感需求,力求从目前的关系中得到满足。

K被第一任丈夫出轨抛弃,因为自己身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盲目去爱下一个男人,导致悲剧席卷重来。

奋不顾身去爱,只是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我们之所以忘乎所以,奋不顾身去爱,是因为我们对得到的爱不够满足。

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关爱,没有看到过父母足够的相爱,所以这部分人心里会有个大的缺口,需要用大量的爱来填满。

于是对爱的追逐,成了缺爱孩子人生的终极目标。

他们往往在生活中非常不自信,表现为“讨好型人格”。

《奇葩大会》上,蒋方舟曾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原因是“我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讨好型人格的人不愿拒绝、委曲求全、降低自我,不过是为了让别人都来爱我。

未曾得到过爱的满足,所以即使不快乐也要假装很幸福。

《自卑与超越》一书里讲到一个女孩的故事:

女孩从出生起因为是女儿身就被母亲忽视、嫌弃,她得不到母亲的关心和照顾,生活还被母亲牢牢控制。

她背地里还听到母亲对别人说,想要生个儿子来弥补缺憾。

母亲对她的漠视,让她深深感受到自己“不值得被爱”,这种感受让她孤独,痛苦,自卑。

长大后的她严重缺爱,自我价值感很低,变得喜欢勾引男人,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上床滥交,试图从他们身上获取爱和自我价值感。

她的疯狂带给自己一种母亲无法给予的快感,但每次滥交之后剩下的只是更空虚,更寂寞,更孤独。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经常被父母忽视的儿童,很容易过上扭曲的性生活,滥交是长大后对待性的常态模式。

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会去爱很多人,和很多人发生关系,只有那样我们才会感觉自己值得被爱。

所以,有些看起来已然发生的关系,其实根本不是爱,也不是为了在一起,而是把自己置身于众多情人之间寻找自我价值感。

验证一个事实:“我很有魅力,我值得很多人爱。”

而通常这种验证方式,都以无效,伤害自己和他人为结果。

爱不需要证明,真正的爱是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提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命题来决定:

1. 我值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认同)

2. 别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价值认同)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很明显,从小缺爱的人属于“自我价值认同”型依恋模式。

他们总是喜欢通过和别人发生爱情关系,来验证自己值得被爱,这不是真正意义的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的一个错误的爱情观——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合适的对象。

而事实是:没有绝对适合的对象,好的爱情和婚姻,都是慢慢经营出来的。

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提出了一个观点: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自己的。

电影《革命之路》中,弗兰克和爱波第一次相遇时,男方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女方是向往成为名演员的未来之星。他们被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吸引,双方都对理想充满了热情,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而生活在了一起。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生活,弗兰克做着和想象完全不同的乏味工作,而爱波的表演艺术也和理想中差距甚远。他们开始不断地争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逐步毁灭了二人最初的爱情与希望。

其实他俩各自都有自身的伤口,他们不愿面对,不肯自己去解决,寄托于从对方身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结果却事与愿违。

只有眼皮贴近地面,才能看见草根。所以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争吵和痛苦,如果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让双方检视自我,并发现爱情真相的机会。

只有无限接近真相,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最后我们会明白,我们的快乐源泉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别人身上。

只有从“向外寻求爱”的错误思维中挣脱出来,向内求爱才是恒久的。

当你学会了自爱,缝补了自己的创伤,你就从关系中获得了成长,这才是爱最大的意义。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