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无欲无求”不得不说的人生境界

“无欲无求”不得不说的人生境界

时间:2022-12-31 16:10:52

相关推荐

“无欲无求”不得不说的人生境界

做人要有骨气。中国人很看重做人的“气”,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这口“气”不是人吸到肺里以维持生命的那口气,但它有时候比生命更为重要。孟子称之为“浩然正气”,有了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品自然就更加清高了。清高不是对人,而是对物。对物多一分清高, 做人学一分俗气。警如在金钱面前,清高尤其不可缺少。钱本身是个好东西,能成人之美。对于好人来说,不妨多多益善。俗话说:“钱多不咬手。”但是,钱既不能有求必得,也不应有得必求。毕竟,人生尚有比金钱更重要不能因迷恋金钱而丧失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钱对于人的精神品性无异于一种诱惑,品洁者当却之以必要的清高,在人生的追求过程中,对于金钱有时候需要像对付不速而至的妖女一样,要有一点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坚定意志。要具备精金美玉般的人品,须先克服人性中贪得无厌的弱点。古人言:“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从表面上看,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好像都在做相同的事。但是,即使是做相同的事,由于各人的精神境界有所不同,对事情的理解和觉悟也就深浅不一。一个小孩子看到西湖景色,只觉得好看,除了拖着大人去划船,再无别的想法;一个年轻人眺望西湖风光,往往会觉得诗情画意,希望能与情侣手挽手一起欣赏,一起陶醉;而一位长者,静穆地贮立在残阳泛金、群峦黛青的西湖山水边,也许能领悟到万物空灵、人生缥渺的意味。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前三种境界从字面上容易理解,而所谓天地境界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约束,在精神上不断升华,达到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的境界。

从古到今,许多人用“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自勉。这也正是一个人追求精神自我超越的具体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假如一个人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浸没在物质欲望的海洋里,能够指望他超越现实吗?所以,“淡泊以明志”,说得很有道理。同时“宁静以致远”也非常深刻。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人生志向有远有近。做人最忌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方寸天地里翻筋斗,这样的人,叫做“斗筲之人”。人之所以会目光短浅,最大的原因就是浮躁贪心,急功近利,不能够安于宁静,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器,结果只能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所以,在精神上保持宁静,甘于寂寞,不为利诱,不被物牵,是“修身”、“广才”的必要条件。

当然,所谓“无求”,并不是一无所求,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还是有所求的。但是,这种有所求即是有限的,也是平淡的。中国的人文精神也是以谈为雅,以谈为美。中国人喜欢喝茶,而茶是很清淡的,不比咖啡那么浓烈:中国人喜欢水墨画,它与油画相比,也是很素雅的,且着色多为浅淡;至少从周人开始,中国人就很喜欢音乐,中国古典音乐的节拍以平和、悠长为特点,且大都不用半音,给人以淡雅悠远的意境感受。总之,人、事、物,在平演中也许就更能显出浩远悠长的真性。

精神一旦超越了现实的束缚,不仅在物利上能够得失两便,而且对许多世俗的东西,也会产生“无可无不可”的自如心志。孔子在评论古代逸民的品行时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即是两可。人生的许多东西,对于人的精神快乐而言,与其说是一种事实,不如说是一种观念。一旦在观念上认为两可,人生的许多烦恼与偏执皆会烟消云散。儿童在游戏中为抢扮演“好人”的角色常常会争得面红耳赤,这在成年人看来甚是无谓。可成年人有时也会钻同样的牛角尖,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和琐碎是非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这与儿童又有什么差别呢?生活中有不少事情不仅不值得细争,而且也是争解不清的。譬如两个人争辩某一问题,你胜了我,并不表示你所说的一定对:同样,我胜了你,也并不说明我一定对。如果两个人争持不下,那么只好请第三者来评判。如果请的是与你见解相同的人评判,他必定偏向你,我自然不服;如果请的是和我观点一致的人来评判,他必然偏向我,你肯定也不服。而与你我见解都相同的人是不可能有的,于是只好请与你我的见解都不同的人来判断,但这样一来,不但你我都不服,而且使“南北战争”变成了“三国演义”。这么说,是不是是非就没有公论了呢?当然不完全是。除了少数确实难以定夺是非标准的情况否则也不会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的话了,大多数事情还是存在公理的。问题是,人并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完全从公理出发考虑事情,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人还有情感、情绪、习惯、偏见等等;更何况公理也常常是相对的和变化的。所以,胸怀坦荡的人对生活便总能够抱着无可无不可的豁达宽容的态度,在他的心中,天地是宽阔的,生活是快乐的,精神是自由的。这,也是一种“无求”。

人所拥有的东西有身内与身外之别。像智慧、才能、学识、道德、情感这些都是属于身内的财富,其他诸如名声、地位、钱财,以及出身、年龄、文凭等则是所谓的身外之物。按照中国人的意思,对于身内的财富,要尽量发展它、丰富它、完善它,使之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从而能在主观的精神世界里给人以最大的快乐。对于身外之物,如来路正当且运用得当的话,当然也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甚至在必要时为了得到它们虽执鞭之士也愿为之;但是在态度上最好能抱着得失两便的襟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