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庄子》的《秋水》篇 主张人性应向自然复归 富有文学意味

《庄子》的《秋水》篇 主张人性应向自然复归 富有文学意味

时间:2018-11-02 20:35:17

相关推荐

《庄子》的《秋水》篇 主张人性应向自然复归 富有文学意味

本文乃“一是底霜的”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也是一个内陆国。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式的日复一日的轮回,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式的年复一年的循环,再加上一个内陆国带来的封闭性,使我们民族的先民们坚韧,但也守旧;务实,但也缺乏玄想,也即章太炎所谓:“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驳建立孔教议》)具有优势与劣势并存、长处与短处杂糅的总体特点。

但一个民族的文化毕竟是多元的、复杂的,在先秦诸子里庄子横放杰出,不像儒、墨那样总是把目光牢牢地限定在对宗法社会秩序的维护上,而总是全力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更为广阔的自然,进而用自然否定社会,否定社会对人的异化,也使人的眼界、胸襟为之一新。而《庄子》里的《秋水》篇,则把这种人性应向自然复归的主张体现得最为形象,极富有文学意味。

《秋水》的开篇处,就写秋雨不住,河水猛涨,千万条河流灌入黄河。黄河的河面上大水茫茫,一片汪洋,远远望去,连河对岸的马牛都无法区分得清楚。黄河的水神河伯一见到此番景象,欣喜过望,以为天下的壮美尽集于此了。可是当他顺流东行,来到北海岸边,纵目远眺,竟连北海的边都望不到时,顿生羞愧之感,就对北海的海神若(何以称海神为若,王夫自以为是取其“若有若无之谓”)感慨道:

俗语里有这样的话:“听到的道理多了,就自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在说我啊。我曾听说竟然有就视孔子学识和轻视伯夷义行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你的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那就危险啦,我就会长时间地被懂得大道的人所嘲笑了。

接着,海神若先扼要地用井蛙困于空间之狭而不知大海、夏虫困于一夏之短而不知冬天两个浅易形象的比喻,说明孤陋寡闻的人困于教养而无法通晓大道。然后,又深入一步地用中国虽大但在四海之内依然为小、四海虽大但在天地之间同样为小的道理,启发河神不可执著于大小、是非、贵贱、死生等等的区别。

甚至还别有深意地否定了开篇处河神称赞过的孔子和伯夷,说:“伯夷通过辞让来博得好名声,孔子借助谈论来显耀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像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秋水》篇所要重点说明的,就是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并且认为这种相对性又处于绝对的变动之中。庄子说过:“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秋水》也是《庄子》一书中《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思想宗旨的进一步充实和展开。但《秋水》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熟练运用,这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体现得最充分。尽管在《孟子》、《韩非子》里也有不少成功的寓言运用例证,但他们的寓言都无法和《庄子》相比。

这不仅是由于寓言的素材来源和故事背景不同,比如孟、韩的寓言多来自社会,构成寓言故事的背景常常是人文景观,庄子的寓言多来源于自然,构成寓言故事的背景常常是自然景观;更是由于孟、韩笔下寓言的故事形象和哲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简洁单纯,一目了然,如孟子的缘木求鱼,直喻方向有错,韩非的守株待兔,直喻不晓通变。而反观庄子的寓言,则要复杂得多。

《庄子》全书有寓言一百八十多则,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在这众多的寓言故事里,庄子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像其他诸子那样,为文章增添了趣味性和形象性,也为其作品增添了诸子所缺乏的含蓄性和深刻性。

参考资料

《秋水》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