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人生下半场 要学会“送别”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人生下半场 要学会“送别”

时间:2018-11-22 19:25:20

相关推荐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人生下半场 要学会“送别”

在很久以前,人们提起阿拉伯,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诗歌。在今天,诗歌是阿拉伯的一种象征,但在古阿拉伯的传统里,诗歌却被认为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诱惑。

在信奉宗教的古阿拉伯,写诗是不被待见的行为。当你决定写诗,几乎就等于决定逃亡。大家排斥诗人,甚至没有一位父亲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诗人。

久而久之,诗人也认清并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今天我们这本《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的作者,就是来自叙利亚的诗人阿多尼斯。

提起阿多尼斯,很多人会同时想到村上春树和鲁迅。因为他们一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陪跑者,一位是在杂文中处处充满批判的思想家。阿多尼斯多次被诺奖推上风口浪尖,他也总是在用诗歌书写批判。

从阿多尼斯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捕捉到生活中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微变化。追寻着他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路上,人会出现不安、追寻、超越等种种情绪;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孤独和死亡的另一层理解。

从而,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与其他人的区别,进而了解这个世界。

01恐惧出发,就永远没有抵达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从离开襁褓,双脚踏到地面的那一秒就踏上了出发之旅。我们离开父母,踏上求学之路;我们离开学校,走入社会职场。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出发的路上。

龙应台把孩子和父母的告别,写进了《目送》。

目送一共有五次。

一次是在幼儿园,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听到铃声,立刻进入教室的背影;

一次是孩子到美国做交换生,她送孩子到机场,目送孩子过海关;

一次是孩子到她工作的学校上大学,孩子不愿意和她同乘一辆车,她看着孩子头也不回地上了一辆公交车;

第四次是龙应台做了教授,父亲用小货车送完她随即倒车离开的瞬间;

最后一次则是在火葬场,她目送父亲离开这个世界。

这每一个阶段,都在诉说着一场告别,也预示着一次新的出发。每一次出发后的抵达,又成为了下一程的出发点。

如此完成一次次告别,一次次出发,一次次抵达,并周而复始。

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走完我们的一生。

而在《我的独孤是一座花园》中,阿多尼斯对路的理解,是这样说的:什么是路?启程的宣言写在一页叫做泥土的纸上。

阿多尼斯自出生以后,就从未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

阿多尼斯在叙利亚的一个海滨村庄出生。因为家境清寒,一直到十三岁他都没能进入学校读书。好在他的父亲,虽是农民,却对诗歌充满了无比的热爱之情。

这种热爱影响到了阿多尼斯,让他开始对古典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开始学习背诵诗歌。

在他十四岁时,叙利亚当时的总统,前往阿多尼斯家乡巡视,阿多尼斯机缘巧合之下,在总统的面前,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爱国诗歌。总统看到了他的才华,于是决定资助他到城里的法国学校读书。

如果说读书是阿多尼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出发,让他抵达诗歌殿堂。那旅行,则让他找到了诗歌的意义所在。

他知道出发和抵达的关系,他是这样发问和回答的:

每当我问起小路:“喂!长夜,长夜的重负何时是尽头?何时我能得我所求,抵达终极享受安逸?”小路对我说:“从这里,我开始。”

阿多尼斯踏上小路,开始出发的那一刻,他就已经知晓,旅行意味着一个人去到不同空间,去了解那些空间中所隐含的秘密。

在他看来,旅行更新了他的人生和诗歌经验,也让他更了解自己和周遭的关系。通过旅行,他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激发了自己更多的求知欲。

从阿多尼斯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理解卢梭那句:“一个人怎么看待自己,往往暗示着自己的命运。”阿多尼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掌握了生命的运数,找到了旅行对于诗歌的意义。

就像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也需要有一个在路上,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一生更加丰盈。也只有摒弃恐惧,不断地出发和抵达,才会让我们的心灵在浮华中找到皈依的家。

02享受孤独,获得自由的开始

找到心灵皈依之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和孤独相处。

一张“国际孤独等级表”,有段时间火爆了朋友圈。图中的孤独分为十级,随着级数的增加,也就表明这个人越孤独。

从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到最后一级“一个人去做手术”。中间经历了一个人去餐厅、去咖啡厅、去看电影、去吃火锅、去KTV、去看海、去游乐场、搬家。

其实,这些事情大多人都经历过。尽管这其中可能伴随着不安和忐忑。

而阿多尼斯对孤独描述,却更加充满诗意。他说:

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

阿多尼斯面对孤独时的坦然,很难让人看出,他从求学阶段到著作等身,孤独一直伴随着他。

在总统的资助下,阿多尼斯进入学校开始苦读法文,两年后他便能阅读法国诗人的原文作品。之后他进入大学,开始了哲学生涯,并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大学毕业,他进入叙利亚军校服役,之后进入黎巴嫩,定居巴黎,成为一个追逐自由的人。

当然,追逐自由的路上,他是孤独的。因为阿多尼斯选择的路太不寻常,但这也丝毫不影响他每天开辟自己的路。

这容易让人想到鲁迅,鲁迅在《故乡》里说,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两人的观点类似,也始终如一地在用文字对看不惯的一切进行批判,他们在走自己的孤独之路,从未停息。

而阿多尼斯,其实是一位态度鲜明的叛逆者。他嘲讽传统价值观、颠覆世俗观念、蔑视暴君、以百折不饶的倔强和信念,和这个世界进行抗争。

他的叛逆,加剧了他的孤独。作为一个本身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诗人,他看到的是自己所处国家、民族以及整个时代的困境。但这种困境,他却无处诉说,也没办法找到共鸣。

尽管他的祖国容不下他这样一个诗人,但他依然为祖国正在蒙受的灾难而感觉到伤怀。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死亡和生命,希望和绝望,光明与黑暗这些主题的原因。

他追求自由,但是他总是不自由。这一种矛盾,我们可以从他的一次采访中找寻到一些蛛丝马迹。

作为诺奖的陪跑者,他自己曾多次表态,他不关心诺奖,甚至是其他奖项,这些在他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获奖增加不了他作品的价值,而即便不获奖,也不会减少他的作品价值。

他甚至觉得,一切奖项,其实和诗歌,诗人都没有任何关系。

诗人是孤独的,诗人的作品是孤独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在这条路上,自己是如何坚守过来的。选择少有人走的路,本身在一开始,就默认选择了孤独。

诗人的国度是自由,这是阿多尼斯对孤独的一种诠释。孤独让人感觉到自由,自由也就流露在诗歌之中。

阿多尼斯在孤独中,学会了自我独处,所以他的人生并不总是痛苦。而善于在房间中独处的人,也才能更好地和自己相处,这就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答案。

从阿多尼斯的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可以把孤独,看成是每一个精神卓越之人的注定命运。在孤独中,我们可以完成自我增值,可以培养一种新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这样,世界就不会变得单一枯燥,缺乏生气。

其实,每一种生活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孤独是自由的另一个高级版本。我们要知道,孤独不会让人失去活力,而是会创造活力。

03谈论死亡,才是最好告别的开始

阿多尼斯和诗歌的关系,让他在孤独中,感觉到了幸福。也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家更愿意接收正能量的信息,大家不谈悲伤,不谈死亡,久而久之,避开悲伤,就成为大家的一种默契。

即便是我们自己,也更愿意去接近一个乐观的人,而不是一个经常感到悲伤的人。

之前的一周,以爱情、悬疑和奇幻为主题的台剧《想见你》,成为了很多人心里华语剧中的白月光。

剧中的女主陈韵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开心,她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她用大家喜欢的语气说话。

但不管她如何做,她依旧不能变得乐观,变成大家喜欢的样子。最终,她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理解,她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她想到了自杀,却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是当她被告知,不需要否定自己,要懂得拥抱自己,她才觉得,这个世界才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糟糕。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陈韵茹,我们不懂得和悲伤相处,我们畏惧谈论死亡。殊不知,只有拥抱悲伤,谈论死亡,才是我们和这个世界正确的相处方式。

阿多尼斯的眼中的死亡,是这样的:

什么是死亡?在女人的子宫和大地的子宫之间运行的班车。

阿多尼斯自出生以后,生活一直过得不太顺利。尽管人们喜欢他的诗歌,喜欢里面的一些生机勃勃的描述,但是人们又对他加以排斥,甚至不希望他能有一段幸福的婚姻。

事实上,阿多尼斯对死亡的态度是平和的,他觉得死亡不可怕,但是活着的人,如果失去了独特性,也就变得和死亡别无二致。

在他的眼中:

万物都会走向死亡,只有人除外,是死亡向他走来。

阿多尼斯生活在一个糟糕的时代,所以他坦然接受死亡的来临,然后尽力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他想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改变一个时代。

而那个时代,最好是兼具人性和人道。他认为,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更加完善。这就好比,一个人在最悲伤的时候,也只有爱的陪伴,才会让一个人走出悲伤。

面对一个处于悲伤中的人时,我们与其大喊大叫希望当事人好起来,希望当事人加油,还不如去理解这个人的悲伤。

对待死亡和失去,我们都会感觉到悲伤,这种情感很私人,自相矛盾。有时候悲伤是一种过度消耗,有时候却是我们怀念的方式,让当事人自己都很难预测到自己的内心变化。

但是,阿多尼斯却告诉我们,面对死亡的悲伤,我们可以用爱去化解,这种爱,是集欢乐和忧伤于一体的情绪。

爱会让人痛哭,让人伤心,但爱也会让人快乐,让人感到幸福。

出于这样的理解,阿多尼斯选择在活着的时候,谈论死亡,他选择写出永远不愿意写的那首诗,写出悲伤的,和死亡有关的诗,他觉得这才能算作一个伟大的诗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不应该惧怕谈论死亡,我们应该谈论,在谈论中接受这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实,然后再在有生之年,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

其实,谈论死亡的本质,是在探讨如何让自己更好地活着这个命题。而对死亡问题的回避,才是在拒绝热爱生命。

读阿多尼斯,与其说我们在读他的诗,还不如说我们在读自己的人生。他写出发与抵达、写孤独与自由、写死亡与生命,他不仅仅呈现这些状态,而是教会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

除此之外,阿多尼斯还写情诗,他的诗,不只有卿卿我我,他更多写的是一种时间,一种生命的力度,从而把男女恋情上升到人的存在意义的高度。

他说,我们应该追求爱情,因为无论爱情是神灵,是游戏,还是一场偶然。只有在爱情里,我们的岁月的荒芜,才能找到荫蔽。

在他的这些思想之中,我们开始体会到,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全部人生,其实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这冰山一角中,我们以为自己只有悲伤,殊不知,我们身体里潜藏着巨大的力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