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霸王项羽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霸王项羽

时间:2023-02-20 16:44:33

相关推荐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霸王项羽

前些日子到徐州出差,顺便游览了“戏马台”。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鼎腹铸有歌颂项羽历史功绩的《 戏马台鼎铭》铭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墙,连接东面两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东院称“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导游是一位90后少女,却对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令人刮目相看。西配殿为一大型壁画,勾勒了兵败垓下后霸王诀别爱姬的离愁场景。导游在此作了精彩的解说,说到动情之处,这位90后少女竟声音哽咽,潸然泪下。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凝视栩栩如生的霸王别姬的壁画,更加重了西配殿地老天荒的沧桑之感。

女人对项羽这位性情中人有天然的好感,因为他是本色英雄,在生死诀别之际,想到的是他的宝马和美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济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所以女人给予了他很高评价:“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作为社会中的人,他又是失败的,所以男人对他的评价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经与导游交流,更感觉到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90后少女。她认为,项羽的品质远胜于刘邦,但项羽缺少政治智慧又过于自负,终至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开创了几百年的王朝基业。

回溯历史,取天下者,并非品行端庄之士也,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心里很纠结的历史现象。

刘邦以其赫赫功绩,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后人所推崇。然而,透过历史的征尘,我们不难看出,一代枭雄刘邦却是个品质低下之人。

一曰:不忠。“忠”字在古代多指忠于君主。刘邦起兵时势力很弱,但他当皇帝的野心一直没有改变。后与项梁拥立楚怀王,但刘邦根本无忠心辅弼楚怀王之意,只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待楚怀王被杀死后,刘邦羽毛渐丰,便与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可当政治上需要的时候,刘邦却袒臂大哭,为义帝(楚怀王)发丧,哭吊三天,并派人通告诸候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为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天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候都要穿丧服。全部调发关内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南下,愿意跟随各诸候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经过苦战,高祖与诸候联手击败项羽,实现了自己做皇帝的野心。

二曰:不孝。“孝”在古代解释为: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不孝乃大逆不道也。刘邦在打天下时,只要有利于自己,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根本不去理会什么忠孝仁义。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执嘉。为了要挟刘邦投降,项羽特地做了个高脚大锅,把刘执嘉置于其中把锅放于高处,以让汉军看个一清二楚,其后,项羽向刘邦喊话道:“你若不投降,我就活活煮了你父亲!”刘邦听了却无动于衷地回答道:“你我都是楚怀王的臣子,怀王让你我约为兄弟,所以,我父即你父,你要烹杀你父亲,那就请你分给我一杯羹。”刘邦私心极重,一遇危急,连父亲的安危都不顾,此乃不孝之最。

三曰:不仁。仁,乃对人亲善,仁爱。汉王三年,刘邦在项羽大军的追击下仓皇逃命,中途遇到长子刘盈即汉惠帝和长女即鲁元公主,只好用车载上他们一起奔逃。楚军紧追不舍,刘邦心急如火,嫌车载人多,行得太慢,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儿子、女儿推到车下,以便车子轻拉快跑。如无滕公一次又一次的把他们硬是抱到车上,刘邦的长子、长女肯定会死在乱蹄飞车之下,他们何曾作得后来的帝王公主!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刘邦比虎要毒得多。

四曰:不义。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在楚汉相争时,一次,刘邦战败而逃,项羽部将丁公穷追不舍。两军短兵相接,刘邦走投无路,心急如焚,对丁公说道:“你我都是英雄好汉,何苦逼我太甚!”丁公听了,便网开一面,放了他一条生路。刘邦这才死里逃生,并得以后来身登帝位。刘邦即位后,丁公自以为对刘邦有大恩大德,前去拜见刘邦。刘邦见到久别的恩公,觉得丁公正是可借以倡导忠义的反面典型,便毫不情面地下令逮捕丁公,带到军中游行示众,训示到:“丁公身为项王臣子,却不忠项王。使项王失掉天下的,就是丁公这种人!”于是,命人杀掉丁公,并且又训示道:“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后来人身处人臣的,不要以丁公这种人为榜样!”

五曰:不诚。诚,指诚信而不诡诈。楚汉战争后期,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羽士卒疲惫,粮食告绝,项羽愿意议和。刘邦提出的议和条件是放回自己的父亲、妻子等亲属。项羽经不住刘邦说客的再三游说,与刘邦订立了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的和约,放回了刘邦的亲属。在刘邦亲人被放回之后,张良、陈平劝刘邦趁此机会灭掉项羽,不能养虎遗患。刘邦听从了张良、陈平的建议,粗暴地撕毁墨迹未干的和约,大举追杀项羽,而项羽信守承诺引兵东去,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刘邦的突然袭击,最终战败于垓下。皇位到手后,刘邦为了稳定军心,特别是为了安慰那些出生入死的战争功臣,做了许多承诺,“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用这种隆重而庄严的形式为功臣未来的安全作保证,人们就不能不相信他的真诚。其实,这是刘邦的骗人假把戏,为了暂时稳定人心罢了,就在其表演的时候,心中已杀机暗涌。刘邦做皇帝后,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许多高级将领,像韩信、卢绾、彭越、黔布等都被刘邦杀害。

在刘邦与项羽对峙的时候,刘邦与陈平有段令人咋舌的谈话,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爵邑,重之(在论功行赏时显得吝啬),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洁者不来,然大王饶人以爵邑(慷慨封官行赏),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刘邦是典型的流氓无赖、卑鄙小人,他的军队成了藏污纳垢之所,按道理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刘邦必败无疑。可楚汉较量的结果,是有道德的项羽输给了无道德的刘邦,文化层次高的军队败给了文化层次低的军队。秀才的悲哀在于,秀才遇到兵,兵不与秀才比文,而是比武,秀才焉有不输之理?

毛泽东在点评这段历史时说,刘邦善于用人,肯于纳谏,是汉胜楚败的原因,这固然不错。刘邦也曾自我总结道:“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不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至于刘邦肯于纳谏的事例比比皆是,贯穿于刘邦取天下的全过程。但我以为刘邦能够得天下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刘邦善于抓住并疏通世俗者的心理,“饶人以爵邑”。刘邦的将军士卒绝大多数是受尽歧视的贫寒者,他们渴望封官加爵,荣华富贵,活得很现实,一旦奖赏刺激到位,这些人“有奶便是娘”,就可以惟刘邦马首是瞻,逞匹夫之勇,甚至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赴汤蹈火,抢立战功,从而战胜敌手。

刘邦这种人能在秦末群雄竞起逐鹿中原中,脱颖而出,以布衣提三尺剑而取天下,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他以推翻暴政为目标(目的是自己做皇帝),顺应了民意,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刘邦为人诟病,是因为他注重工具理性,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可人们也应该认识到,注重价值理性,受道德的牵绊,达到目的之手段往往不是最便捷最有力的手段,因而,可能给达到目的造成困难或达不到目的。正如一位伟人的名言:丢了政权,形象再好又有什么用?估计与刘邦的想法是一致的。

顺应民意,推翻暴政,这是“大德”。“大德不愈闲,小德出入可也。”个人“小德”不彰,“大德”光辉只是多了一个斑点,无关大体。但是,也不能因为刘邦是胜利者,就不受道德谴责。必须指出的是,刘邦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不是说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中,都可以由无赖流氓变成九五之尊。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为官者要有好的人品、官德、政声,“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底子,从政肯定是要跌跤的”。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