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心静不下来时 读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 会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

心静不下来时 读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 会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

时间:2023-09-27 01:16:10

相关推荐

心静不下来时 读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 会让浮躁的心归于平静

《山园小梅》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一首诗。这首诗该如何解读呢,知人论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也就是先把作者生平和诗作背景了解一下。

正所谓“知人论世,知人论诗”,也像《孟子》中说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说,如果想要把一首诗歌解读好,就要从作者谈起。

《山园小梅》原诗如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其人其事

林逋(?-1028年),字君复,钱塘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他生活在北宋,林逋也是一位诗人,后人称他为“和靖先生”。据《宋史》记载: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林逋画像》·清代·徐浩

林逋是宋朝初年的人,根据《宋史》记载可知:林逋性格孤傲,洁身自好,他喜欢过恬淡平静的生活,自甘贫困,看淡名利。成年后,林逋遍游江淮一带的风景名胜,这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见闻。

大约40岁后,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畔的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经常唱和。林逋以湖山为伴,他一直寄情与山水,足迹20余年不曾踏入城市,布衣一生。

林逋选择隐逸的生活,与他恬淡的性格有关。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进入仕途,林逋一生未婚,也没有后代。他在孤山种植了大量的梅花,庄园里还养了很多的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梅妻鹤子”林逋绘像

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林逋时,叫门童子纵鹤放飞,在湖中泛舟的林逋看见飞鹤之后,知道是有客人来了,然后他就棹舟归来。当时的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李及等人都很敬佩林逋的为人,又爱他的诗作,都曾来到孤山做客,与林逋诗歌唱和。

见于诗人的清贫的生活,他们都给予了林逋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林逋的生活也很照顾,还为他修建了新宅。林逋交游广泛,他与范仲淹、梅尧臣也都有诗唱和。据《宋史》记载:

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

大中祥符五年(10),宋真宗闻其名,赐予了林逋一些必要的生活物资,并诏告府县要时常关照林逋的生活。林逋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殊荣而去夸耀,他还是过着一如既往的隐士生活。

清代画家徐浩笔下的林逋绘像

周围的人劝他进入仕途,都被林逋婉言谢绝,他说:“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由此可见林逋真心向往的生活,就是他当下选择的孤山隐逸生活。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卒,林逋去世。时任朝散大夫侄子林彰、时任盈州(今天津宝坻)令的侄子林彬听闻叔父林逋去世,同至杭州,为他置办了丧礼。坟茔就在他生前居住的孤山故庐侧。

当地官员也向朝廷上报了林逋的死讯,宋仁宗听闻林逋去世,嗟悼不已,赐谥“和靖先生”。现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是纪念林逋的景胜。

林逋·《林和靖诗集》·书影

林逋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林逋的事迹在《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中有记载。

通过对林逋生平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他是以隐者的形象自居的,他寄情于山水间,以梅为伴,可以说隐逸的情怀才是诗人思想中最重要的。

杭州孤山放鹤亭·林逋雕塑像

林逋《山园小梅》,历代赞誉有加

林逋的《山园小梅》在宋朝就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尤其是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人们更是赞誉有加,当时的许多诗词评论家在他们的诗话、词话、甚至笔记中对林逋的《西园小梅》都有评价。

如宋代汪萃写过一首《满江红》的词,词中直接以林逋的的诗歌入词:“唐宋诸公,谁道得、梅花亲切。到和靖、先生诗出,古人俱拙。写照乍分清浅水,传神初付黄昏月。尽后来、 作者斗尖新,仍重叠。”

宋代葛胜仲在《洗溪沙·梅》一词中,也说林逋咏梅传神:“东阁郎官巧写真,西湖处士妙传神。”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林逋处士……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

林逋书影绘像

南宋诗人方蒙仲在《和刘后村梅花百咏》中这样写到:“吟人写物例浮夸,未易形容是此花。好事休刊和靖集,一 联已足自成家。”

方蒙仲说的梅花“未易形容”,也就是说要把梅花的形状和姿态是描摹好,是不容易的事情。

林逋运用细腻精巧的笔法,非常传神地描写出梅花的神态与神韵,形成了得到人们高度赞赏的咏梅流派。

元代诗论家方回《题东平张智卿梅轩尝以墨梅一幅自随》说:“大庚岭头江南北,生平走遍梅花国。天下梅花诗最难,和靖居士占第一。”

方回给了林逋这首诗高度赞誉:言下之意就是林逋的这首咏梅诗胜过其他诗人的咏梅诗了。

南宋词人张炎《山中白云词》书影

南宋着名词人、词学评论家张炎在《词源》下卷中也说:“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太白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诚哉是言也!”

张炎认为在咏梅方面无能能与林逋相比,他还引用李白赞誉崔颢黄鹤楼题诗的故事,张炎评价:有了林逋的咏梅诗后,后来者就难以做咏梅诗了。

从宋至今,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评述络绎不绝。宋元明清主要集中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的评鉴。

《山园小梅》诗歌鉴赏

《山园小梅》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七言律诗,从字里行间来看,是写梅花的诗,而且详尽的描绘了梅的风姿,毋庸置疑,此诗笔笔写梅花。如果结合诗人生平轶事,再仔细品读鉴赏的话,就知诗人真正的着力点了。

诗人林逋旨在以梅花写隐士,所以隐逸思想才是这首诗的重点。诗人是以梅花言志,而这一点往往被忽略掉了。

《山园小梅》一诗表面写梅,实写隐士,梅即隐士,一笔一墨无不意在隐士。孔子就曾说过“诗言志,歌咏言”。

林逋正是在梅花这一意象中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诗中的梅是林逋隐士人格和精神情感的外在表现。所以将这首诗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赏析,就能全面反映诗作概况了。

(一)梅花生长的环境,其实就是林逋隐居的环境

先来看开篇两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很显然这是梅花生长的环境,实际上点明诗人居住的环境。

在百花凋零的季节里,只有梅花不惧严寒、傲雪独立,在孤独寂寞的小园中占尽风情,使得众芳的平庸与梅花的独特形成对比。

这是诗人用其他的花和梅花作比,梅花傲雪独立的形象正是诗人孤傲、洁身自好的性格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是诗中的“占尽风情”四个字的含义,位于孤山的小园是梅花所处的环境,也是诗人林逋这位隐士的居住之所。

梅花清丽脱俗的风姿和傲寒而立的形象,更是诗人隐士人格的象征。

林逋诗中多次提及小园,在给侄子林宥的诗中,他写到:“本无高亮似阳城,但爱松风入耳声。五亩自开林下隐,一尊聊敌世间名。”

可见林逋的这个园子面积只有五亩,就像诗题中说的“山园小梅”那样,只不过遍植了许多的梅花而已。

宋代梅花画作

林逋隐居孤山小园,对世俗之事并不反感,他有不少身在官场的朋友。对于世俗,林逋始终满怀包容之心。侄子林宥中进士,他还满心欢喜地作了《喜侄宥及第》一诗。

小园作为梅花所处的环境,小园也是诗人隐居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远离世俗之气的地方,守卫自己的一方净土,这是最理想的隐逸状态。生活在孤山小园之中的林逋,他的思想和视野并未与世隔绝,他过的不是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一点很重要。

(二)溪边月下美轮美奂的梅花,实际上是写隐士的品德之美

接下来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园中梅花在溪边月下的美丽,实际上还是写隐士的高洁品德。梅花的美丽姿态和清香吸引人,喻指诗人闲适的隐逸生活状态和美好的品德。

上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描绘梅花曼妙的姿态。“疏”写出梅花五叶花朵在枝头的稀疏之感,诗人欣赏的就是梅花稀疏的状态,也暗喻出隐者的远离尘世“车马喧”的生活状态。诗人认为真正的隐逸生活应该就是远离喧嚣,归于淡然恬静的状态。

在赏析的时候,“横斜”这个词语也是由寓意的。“横斜”是对梅枝曲折形态的生动描摹,是一种闲适之态,寓指隐士随意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随心而动,泛舟江上,闲吟闲咏,有梅相伴,有白鹤相伴。仔细一想,这位“梅妻鹤子”的诗人的隐逸生活很是惬意。

“水清浅”说明园中溪水澄澈,道出隐士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与俗人不同。世俗的生活纷繁复杂,而隐士的世界远离俗世的车马喧嚣,淡泊清净,如一泓清水。

“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句写梅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诗意美轮美奂。梅香喻指隐士的美好品德,隐士的品德之美正如梅花,香气四溢,打动旁人。

“暗”字强调梅花淡雅香气无迹可寻的微薄感觉,说明隐士品德之美是通过隐士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身边人的;“浮动”用通感手法,把诗人赏梅时通过嗅觉感受到的香气转移为视觉上的体验。

“浮动”和“暗”字又互相照应,淡淡梅香慢慢扩散,弥漫在诗人周围。月下赏梅,梅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此情此境,美轮美奂,这是隐逸生活中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吴昌硕画作《梅花图》

此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它的美学价值不仅在于表层的“梅意象”的唯美,更在于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隐逸生活的操守。

诗人写梅不直接刻画梅的姿态,而通过写梅花在水中的倒影、梅的暗香,再通过周围溪水和月光的环境描写渲染出来的,这样就将梅的风韵刻画的异常精彩了。

心静不下来的时候,读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品味月光下美轮美奂的梅花,感知诗歌唯美的意境,会让浮躁的心灵归于平静。

(三)梅花与隐者一样,都有迷人的魅力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两句写梅花对自然生物霜禽和粉蝶的吸引,紧接上两句隐士道德动人之处,说其道德之美对众人的吸引。从诗意来看,这又是时间上的递进,很明显这是白天时的梅花状态。

鸟儿也在远处偷偷地看着梅花和赏梅的诗人,粉蝶也陶醉在梅花的的美丽姿态和清香中。在这里,诗人显示出一份孤芳自赏、自得其乐的隐者心态。

“欲”和“偷”这两个动词运用非常精彩,赏析的时候要注意。将鸟儿想靠近梅花却有不敢靠近的神态表现地很传神。鸟儿偷看与蝴蝶陶醉都说明梅花的风姿绰约是如此令人神往。

梅花与隐者一样,都有迷人的魅力。世俗之人对隐士高洁人格的慕名也是如此。他们想前来拜访隐者,却又不敢轻易地接近。

宋代彭乘的《侯鲭录》,是一本记述唐、五代诗文、词以及人物轶事的笔记。在《墨客挥犀》一节中记述了杭州知州李及拜访林逋的故事:

李侍郎(李及)性清介简重,知杭州,恶其俗轻靡,不事游燕。一日微雪,遽命出郊,众谓当召宾朋为高会,乃独访林逋处士,清谈至暮而归。

可见,林逋作为一名隐者的独特人格魅力,也可见他高尚的情操得到了诗人的赞誉,以至士大夫、文人墨客都会前来拜访。

(四)林逋隐逸生活,以他人的诗歌唱和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虽然隐居孤山,但是林逋还是有着广泛的交际圈的,而相交之人都是与诗人志同道合的高雅之士。

虽然隐逸的生活少了城市的喧嚣,少了城市的车水马龙,但是隐居的清静,隐逸带来的闲适与自得其乐是城市生活所没有的。

再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能一起吟诗作赋、共赏梅花,亦或泛舟湖中,未尝不是生活中美好的事情。诗人说“不须檀板共金樽”,这又如何赏析呢?檀板与金樽象征着权贵,而那些不是诗人的追求,亦或说不是诗人想要的生活状态。

从今存的林逋诗歌来看,其中如《和梅圣俞雪中同虚白上人来访》、《送范寺丞仲淹》、《病中谢冯彭年见访》、《酬昼师西湖春望》、《寄梅室长》、《答谢尉得替》、《和酬泉南陈贤良高见赠》等都是和他人的唱和酬答之作。

梅圣俞是诗人梅尧臣,他清高爱民,以诗着称于世;范仲淹为政清廉,也以诗文着称;陈尧佐为人宽厚,是士大夫中的楷模。

与林逋唱和的这些人都是以人格操守和诗文着称于世的,所以诗人说的“幸有微吟可相狎”就很好理解了。

苏轼手迹《书林和靖处士诗后》

总结

林逋《山园小梅》,表面上写梅花,其实是写诗人的隐逸之情,全诗是林逋隐逸生活的写照。

诗人以园中小梅自比,抒写了隐者的生活环境,隐者的审美情趣,人格操守,还写到他的交往。这是一首表达自己心迹的诗作,透过诗作,可以看到林逋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品德。

傲寒而立、高雅脱俗的梅花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美好的寓意,梅、竹、松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梅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而林逋的《山园小梅》可以算的上是第一位直接用梅花写隐者的人,从此梅花在高雅脱俗、坚忍不拔之外,更成为隐士的代称。

《山园小梅》作为林逋诗歌中的代表作品,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林逋在诗中以梅花自比,他的隐逸思想与与梅花形象相得益彰,这是林逋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赏析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