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夜读」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三)

「夜读」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三)

时间:2023-04-21 09:17:17

相关推荐

「夜读」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三)

撒拉族舞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循化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历史上曾居住过不同的部落、部族、民族。撒拉族性格豪爽、率直,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的撒拉族人民创造了优美的撒拉族民间歌舞。

撒拉族民间歌舞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记述和反映了撒拉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及民族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作并保留下来的如:《骆驼舞》《梿枷舞》《打猎》《依秀儿·玛秀儿》等民间歌舞是撒拉族人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撒拉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缩影。

《打猎舞》是流传在循化县的民间哑剧舞蹈。以六个段落组成完整的剧情。数个演员手持木杖排队摸索前进,绕场一圈后席地而坐,表现出人们因眼疾而行动生活极不方便。为求得良药治病,勇敢的猎人不畏艰险,巡山寻猎并瞄准射击,随后猎人上前握刀割取熊胆,用良药熊胆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该舞蹈表现了撒拉族人民勇敢而坚强的性格。

《抛石舞》是流传在循化县的民间儿童舞蹈。舞蹈均由八人表演,舞蹈时各怀抱五个小石块,自由站立,距约十至三十米外置数石块抛击目标,然后众人按抛击顺序呼喊、应合……随将以手中一石抛击目标,每次只抛一石,轮番进行。击中目标者即由二人抬起“坐轿”,其余人前后簇拥“坐轿者”,同时将各自手持之石块在各自右肩处敲击节奏,边敲边唱边跳,舞者自抛击地至抛击目标抬“坐轿”者舞蹈一圈,再重新按顺序呼号抛石,如此反复进行。

《梿枷舞》是流传在循化县农村的民间舞蹈。其内容主要反映农民庄稼收割后,在打麦场上愉快劳作的生活情景。表演时男女各排成一行,人数平均为宜,舞蹈者手持打麦工具——“梿枷”,唱起高亢嘹亮的梿枷号子,击节合拍,动作协调统一,铿锵有力。男女两排忽而一进一退,忽而一左一右,以此交错变化队形,表现出撒拉族农民浑厚性格和热爱劳动、热爱美好生活的纯朴情感。

《伊秀儿·玛秀儿》是流传在循化县孟达乡的民间舞蹈。“伊秀儿·玛秀儿”是撒拉族语的译音,其表意为“看呀,看我”,而潜在地即“看呀,看我多潇洒,多美”的意思。一般在婚礼的傍晚青年们待老人休息后,数人于庭院中间翩翩起舞,观看者围坐四方欣赏。该舞以双手戴冠,左右撩抖衣襟,伸臂展衣,拔腿穿“毛兰裤子”,示脚蹬一双“鞋子”等生活动作的模拟,表现经一番新装扮饰的“我”(新郎、新娘)有多么英俊、多么美丽,请大家“看呀,看”。

《阿里玛》主要流传在循化县。该舞以“阿里玛”果实的香甜及色泽的鲜丽,比喻麦苗长势喜人。表演时间一般在四、五月麦苗尺许,艳姑锄草,小伙漫水的季节。衣着鲜丽的艳姑们手握小铲,边锄草边轻歌“阿里玛”,而漫水的男青年则在地边田间引歌和唱,翩翩起舞。男女一唱一合,在碧绿如茵的麦田间,构画出了一幅完整统一的自然美与美的自然的爱情与生活谐和的优美画卷。

《骆驼舞》主要流传于循化县。该舞蹈着重表现了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汗万里东迁历程之艰难和悲壮非凡的历史。表演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部为蒙古人和撒拉族先民的问答对话。中部为撒拉族先民表演东迁历程之艰难及用民族语韵朗诵诗句。第三部为骆驼起舞,观众抢拾“骆驼”撒散地上的核桃以达到表演高潮。没有旋律音乐伴奏,只是按“骆驼”表演时的脚步节奏,敲铃“叮咚咚”作响即可,只是重复完全的生活动作及宗教仪式中个别动作的模仿与朗诵相配合进行表演。该舞蹈多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表演,观众围坐四方,景况甚为壮观热烈。

《口弦舞》口弦,又称“口口”,是一种吹奏弹拨乐器,“口弦舞”是流传在循化县民众中古老的民间娱乐性舞蹈。舞蹈时,舞者随口弦伴奏而翩翩起舞,根据口弦的音乐情绪和节奏即兴表演,舞姿轻盈,妩媚动人,使观众享受一个悦耳动听的口弦音乐和热情奔放、情感细腻的优美舞蹈画卷。

推荐阅读

【夜读】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一)

【夜读】流变中的青海民间舞蹈(二)

文/陶万民整理

刊发于《青海日报》

责编/何娴珺

监制/钟自珍 总监制/薛军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