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隶书大家谈隶书

隶书大家谈隶书

时间:2019-01-10 00:23:46

相关推荐

隶书大家谈隶书

张建会

ZHANG JIANHUI

张建会,1960年生。中国书协副主席、隶书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协常务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评委。书法作品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全国第二、三届正书大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最高奖),首届“翁同龢书法奖”等奖项,参加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作品展等。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第三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称号,被天津市委宣传部评为首批“五个一批”人才。

书法报:古代经典隶书众美纷呈,隶书美的核心体现在哪些地方?学习时应如何把握和表现?

张建会:我们所见到的经典汉隶碑刻中,可以说一碑一奇,风格多样,众美纷呈。汉隶的审美取向是雄强、朴茂、高古,以尚质为审美核心,在用笔以及整体气韵上重在质的体现。

汉碑与帖不同,帖大都是墨迹,即便是刻帖,文字基本不失于原迹。而汉碑摩崖及刻石,文字经由时间和岁月的风蚀剥化,发生了变化和差异,碑与帖的临习是有所区别的。临帖在用笔等方面,所临之字能够清晰准确地还原原帖,而临碑,由于书写、刻碑、风侵、捶拓等因素,就不像临帖那样可以直接还原原迹。如果刻意追求汉碑石刻的斑驳和古朴,所临之字就显得做作板滞,如还原初始书写或刻石,又显得单薄乏味。汉碑石刻文字的剥蚀模糊,使其用笔亦真亦幻,给人以更多意象上的拓展空间,需要书者在虚实之间去体会、想象,即所谓“二度创作”。初习隶书建议选择法度谨严的《礼器碑》、《乙瑛碑》等经典范本,有一定基础后,继可临习《张迁碑》,其用笔、结体变化丰富,是由临摹转化到创作的最好范本之一。

书法报:习隶者众多,但是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原因何在?

张建会:隶书资源丰富,叹为观止。从汉碑到汉简,从摩崖到砖志,从镌刻到手写,从庙堂到民间,可以说作为汉隶渊薮的两汉,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康有为说的“书莫盛于汉”。再加上清代隶书的发展和近数十年不断出土的碑刻简牍资料,为我们学习隶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近年来喜欢隶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习隶者众多,而真正大成者不多?因为隶书学习周期比较长、取得成效慢。有的作者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虽然汉隶挖掘吸收的空间还很大,但是我们还没有潜下心来深入吸收、整合,因此,继续深度挖掘传统隶书资源仍然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课题。在汉隶的意象把握上,切忌概念性地继承,单纯地、表面性地依形而形,就不会有内在的碰撞。学习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这也是隶书学习中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是一条寂寞之道。

书法报:隶书学习和其他书体学习有何内在关联?

张建会:隶书学习和吸收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不能仅局限于两汉碑版、摩崖石刻、简帛等隶书资料,还需要融会贯通,兼及篆、楷和行草书的学习,学会思考和通变。篆书的用笔与隶书基本相类,对隶书高古雄浑的把握有一定支撑作用。楷书的结体对隶书学习有所帮助,但在用笔上会带来一些阻碍和局限,因此忌用楷书笔法写隶书。行草书的性情抒发和气息畅达对隶书创作的节律和书写性有所启迪。因此,习隶要善于借鉴、变通和内在的融合。

书法报:学习隶书应重点解决好哪些问题?

张建会:首先要解决好用笔问题。书写时要注意笔和纸的摩擦,要写得“毛”一点,在两汉碑刻中细加揣摩。

隶书用笔是非常含蓄的,所谓“含蓄”是在具体之上的提炼概括,没有具体到位而一味地追求“含蓄”,则是“含糊”。

目前隶书学习面临的关键问题还是对传统的回归和深度挖掘的问题,当代人的创作对我们只是一个参考,取法上还是以深入经典为正途。

书法报:当前国展中的隶书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现象?隶书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张建会:好的方面,首先是隶书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其次是回归传统成为一种趋势,跟风、追风的逐渐减少;再次是取法多元,视野开阔,思维比较活跃,充满创作活力。

不足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古人的挖掘吸收远远不够,看似写汉碑,而实际上是借助现代人进行表面化、肤浅地临写。相互取巧、抄袭性地书写现象还明显存在。许多作品与两汉碑刻的风神相去甚远,属于“展览体”的隶书。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大量的隶书资料,这是前人不能比拟的,有很多资源我们还没有去深度挖掘,我对隶书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乐观。

张建会节临《西狭颂》中堂

张建会隶书吾虽中堂

YANG XIAOJUN

羊晓君

羊晓君,字子缘,男,1964年6月出生于浙江富阳。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当代着名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十艺善缘” 成员。10月被中国特奥会授予“特奥爱心专员”,当选为《书法》、《书法报》联袂推出“十大年度人物”。

书法报:古代经典隶书众美纷呈,隶书美的核心体现在哪些地方?学习时应如何把握和表现?

羊晓君:汉字是象形文字,形可意表。随着书写的需要,不断简化,到秦代国家统一,象形文字变成固定的符号,即对原来匀圆悠长的篆书线条变曲为直,化为隶书。

两汉以来,隶书又不断发展,本来急速草化的书体,逐渐得到雅化的修整,使隶书笔势逐渐统一定型。实用隶书文字不断被美化,大大丰富了隶书的艺术性。到了东汉桓帝、灵帝年间,隶书已日趋成熟。

纵观两汉隶书艺术,大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豪放雄强,气势酣畅;二是工整秀丽,敛豪放之气于温纯之中;三是变态无常,充满着自然的气息。

统而言之,汉隶诸碑无不重笔力,是千古书艺的精华。

书法报:习隶者众多,但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原因何在?

羊晓君:一、隶书书写速度较于其他书体偏慢,很多学习者将学习楷书甚至行书的书写速度带到了隶书书写中,自然徒劳无得。二、对篆书、章草等缺乏了解,不具备基础性知识。书法有其发展的过程,隶书由篆书发展演变而来,同时也继承了之前一些书体的精髓之处。要想写好隶书,就必须追本溯源,知其所以然,对之前的书体有一定了解。三、隶书的实用性相对较差。相较于楷书、行书,在实用方面隶书并不具备优势,很多学习者对于隶书的学习浅尝辄止,更加倾向于楷书、行书的学习。四、社会浮躁、急功近利。隶书书写速度慢,并且需要在对篆书、章草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那些想要短时间出成绩的学习者而言自然学不到隶书的精妙。五、文字基础不扎实。隶书结构有其特殊的写法,要想写好隶书,就得了解这些隶书字体的出处和意义,这些并非可以在临摹的字帖上唾手可得,需要花时间潜心研习,因此,一些学习者未花费时间提高自己的古文字水平,自然就学不好隶书了。

书法报:隶书学习和其他书体学习有何内在关联?

羊晓君: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运用中锋,才能收到效果。篆书的结体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整的小篆,要求平稳匀称,但也必须婉转流通使之有变化。第二类是较为草率的篆书,乍一看去似随意写来,极不匀称,实际上是寄匀称于不匀称之中,这类篆书极不易写。第三类是长短不一、用笔结体较为自由的篆书。

楷书也叫正书、真书,是由隶书演变形成的、十分端庄工整的一种书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书家的实践、创造和总结,楷书在结体和用笔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首先,由于楷书的基本点画比隶书多而其形态又与隶书异趣,于是造成了多数字在间架体势上的差异。其次,楷书间架结构的整体意识比隶书明显而强烈。

总之,从藏头护尾的篆书发展到了有波磔和反挑的隶书,时间相去不远。隶书字形亦由小篆的狭长变为扁平。用笔可方可圆、可藏可露,方圆藏露交替变化使用。隶书的点画在篆书的平面基础上产生了波、捺、撇,所以在字形的结构上就不同于篆书的纵势用笔而取横势,因此,此字形就稍带扁形。

楷书由隶变化而来,故体势方折。颜真卿行书有篆籀气,其楷法实得益汉隶,试观其楷书横平竖直,体势端庄平正,用笔方圆兼备,雄劲古拙,岂可浅薄隶书哉!至于褚遂良楷书,隶意尤浓,结字体势于平正中饶具宕逸之致,故学楷必通隶,方可下笔有源。

书法报:学习隶书应重点解决好哪些问题?

羊晓君:隶书有自己的用笔和结字方法。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皆备,笔势灵动,姿态优美。结构上,留有秦小篆的纵势长方,初时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浑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韵,多中宫紧缩,长枪大戟,变化巧妙又不失规矩方圆。

根据汉碑的书体特征和风格倾向,汉碑可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方拙朴茂,浑劲敦厚。这类汉碑有《张迁碑》、《鲜于璜碑》、《建安六年残碑》、《衡方碑》、《张寿碑》、《耿勋碑》、《刘熊碑》等。第二类:典雅凝整,法度森严。这类汉碑根据笔法又可分为二类:(1)肃括内劲:代表性汉碑有《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华山庙碑》、《娄寿碑》、《张景碑》、《建宁残碑》、《朝侯小子残碑》、《李孟初神碑》等。(2)灵动飘逸:这类碑刻有《孔宙碑》、《尹宙碑》、《韩仁铭》、《仓颉庙碑》、《孔彪碑》、《曹全碑》。第三类:奇古浑朴,诡谲多变。这类碑刻有《夏承碑》、《祀三公山碑》、《鲁峻碑》等。

书法报:当前国展的隶书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现象?隶书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羊晓君:好的隶书作品应高古、浑厚、正气。

第一,国展中的隶书入展作品很少,好的作品更少,不是庸俗,就是丑态百出,能写出正大气象者寥寥无几,当代书法需要具备正大气象的优秀作品。

第二,那些所谓打着以丑为美旗号的作品大肆占据着众多的媒体、展览及作品集中。

第三,隶书应朝着高古大气、易懂的,能让广大群众接受的方向发展,才有生命力。

羊晓君节临《好太王碑》条幅

羊晓君隶书《诗品四章》八条屏(选五)

WU ZHENFENG

吴振锋

吴振锋,笔名不然,别署万庐。一九五七年生于陕西商州。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隶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曾担任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全国第九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委员,全国第二届手卷展评委,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隶书作品展暨研讨会评审委员,乌海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首届王羲之奖、首届钟繇奖、首届云峰奖、王安石奖、陶渊明奖、七届全国楹联展评审委员,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大展评审委员。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兰州大学书法艺术中心研究员。

想象与肌肉记忆

——漫谈隶书的学习与创作

■吴振锋

汤临初《书指》上说:“书贵质,不贵工;贵淡,不贵艳;贵自然,不贵作意。”他说的“质”,不是鄙俗拙鲁,“淡”也不是浮泛轻滑,“自然”则说的是不事雕琢,神气浑全,切忌造作。大概这个论书的标准,自古以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的判断。但到当下,这标准似乎一夜间被颠覆了。君不见,近年“展览体”甚嚣尘上。有人把这现象归因于评委的鼓励,我也做过多次评委,实不能接受。这种简单化的“吐糟”,非但于事无补,且也着实不公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奈何评委只能在筷子里拔旗杆,我也实在想推出我心目中的作品,“却难尔”!以隶书为例,当代取法的视域宽了,但作者的眼界却窄化了。各自标新立异,有徒以形胜者,而不知隽永之美在质也。有只求态奇形异者,而不知醇厚之味在于“淡”,在清刚,在浑朴。有着意求工者,而不能典雅之致在自然也,浮皮毛糙,忸怩作态。甚至有的图省事,临摹今人,接踵“名家”,于是产生了雷同化,均质化。似乎人人都追求个性,但所谓“个性”却淹没在“个性”之中了。所以,我只希望这是年轻朋友学习的一个过程,要尽快着手反省其产生的原因何在。否则,“天才”与“时光”都浪费在低效劳动之中,岂只是一个“可惜”!

我想解决这个问题,先得解决对汉隶的认知问题。二王以降,人多爱妍美,于古质之美多不加意。是故孙过庭曰“古质而今妍”,虞龢曰“爱妍而薄质”。隶书是承前启后的书体,也是文字由古变今的关节点。所以,总体看,它的美学关乎“古质”,同时,也关乎隶书后其他字体如楷、草。隶之古质,在用笔与用字,更在气象、气质、气韵。隶书约略分三类,摩崖、庙堂和简帛。摩崖博大,庙堂正大,简帛如行,多趣味。正大气象是我们民族审美所推崇的,也反映与凝聚了民族的精神。所以,我曾撰文《秦汉在哪里》,正在隶书,其始则造极,恢弘百代者。所以,我走进隶书,取法两汉碑版砖石,在摩崖中采“精神气象”,在庙堂中立体势法度,在简牍帛书以及瓦当砖文、印章、陶瓶等得趣味,即书写性。这种隶书道路的选择于自己是挑战,但长此以往,坚持数年,收获的不仅在书写风格的形成,更得之于文化风格的养育、涵化、蕴藉。此外,从“隶变”入手,研究中国文字的生成演变与承继,则在文化研究上更有收获。

隶书之古质,在于典雅蕴藉,内涵丰富,且多奇逸,借以空灵内敛之金文气息入隶,则去其粗俗,故能天真平淡,遒媚浑深。只是锤炼线条的质感非一日之功,需要量的积累,“恒持”则是紧要的。隶书的资源极其丰富,是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的一大推力,是活水源头,是“生长点”。

隶书是难的,然贵其所难正是其价值所在。学隶者成就之高下,一在想象力,一在肌肉记忆。肌肉记忆是技术诉求,而想象力则关乎心灵,是文化诉求。透过碑铭隶书刻凿的“人工”与日月剥蚀的“天工”,还原“元书写性”,则可以完成“技进乎道”的全过程。所以,对汉碑的临习与琢磨应该成为学隶者的必修课。要把“技术”变成手上的肌肉记忆,同时,也要让心灵得到自由,想象力得到发挥。梁巘说:“古人于书,大抵晚岁归于平淡,而含浑收敛,多若不经意不用力者,无复少年习气矣。”作书如作文,愈老愈熟,乃造平淡。少年作书或刻意经营、或恣媚鲜秾,或强悍奇崛、或锋势凌健,及其既老,则优游从容。做人也如此,少年轻狂,气宇轩昂,锋芒毕露,随着时间淘洗,如河石之成丸,渐次持重而老成,会变得圆融蕴藉、含浑收敛起来,书法也须有此过程。

近人徐英论诗曰:作字者,以篆、隶入楷法则佳,以楷法入篆隶则俗。作诗者,以古体入律诗则厚,以律诗入古体则薄。沈曾植也说:“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最需琢磨含玩。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也许,追秦汉篆隶之法,实在为校正当下时风之轻薄的一剂良药也。

书法于我,是修道的法门,隶书则是我书法中的最爱。我在隶书中所得之生命感悟,人生乐趣,实在不是一篇小文可以详尽的。如果要我对时下的隶书创作发表意见,我同意张建会的看法。他说,“现代隶书,不是创造力不够,而是对古人资源挖掘得不够深……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带有工艺设计的程式,带有拙劣模仿的习气,缺少内涵、古意、变化、气象。只有认真地梳理规律,只有具体地临摹学习,才能达到以后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具体的前提下概括提炼,才能含蓄。缺失前者,只是含糊”。我想,我们总在高言继承传统,最关要者要深入传统,吸取古人的智慧。学隶书要注意拙中寓巧,整合化裁,为我所用,这是学书的关键。须知,人的任何创造都是有所凭依的,不能向壁虚构空穴来风。同时也不能泛滥无归。我的做法是以《张迁碑》立一骨骼架构,拉长字形,借《墙盘》之气息立品,掺入篆籀笔法、魏碑意态,属于“转换地生成”。这种探索历经几十年岁月,其个中甘苦,岂外人能知焉?然而,对于重妍美而轻古质的审美惯性,或许是一种反拨,即使提供一点“试错”的经验,本人也觉得是值的。“古质”非鄙俗拙鲁,庙堂隶书端庄正大,如钟鼎坐堂,大雅斯在。而隶书不要滑入鄙俗拙鲁,就是“贵淡”。淡,就不能浓妆艳抹,华而不实,而要平易简净,内敛纯朴。隶书要“自然”,“自然”不是放意信手,任笔为体,而是不事雕琢,险易同途,繁简一体。做到这些,就是把想象力和肌肉记忆结合起来的一个过程,更是从技向道的过程。隶书的魅力正在于享受这一过程。

LIX IAO

李 啸

李啸,1967年生。现任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名城联谊会副会长、文化部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专家、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苏省海外联谊会理事、《书画艺术》特邀编审、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高级职称艺术类评委、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国家画院沈鹏精英班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重回简约再觅苍浑

■李 啸

当下隶书创作呈现形式相对单一的状况,近年在全国性展览评审中,隶书的入展比例也呈现下滑的趋势,书界有人认为是“笔法缺失”,其实是当下很多创作者对笔法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问题一:字形夸张 笔法偏废

当下很多作者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字形的变异夸张上,并以此为能事,故作姿态,搔首弄姿,只追求感官的刺激,夺人眼目,而古人追求的是“只见神采,不见字形”。对形态的追逐,总会逐渐走向穷途末路,自己也很快会迷失方向,陷入迷茫。而最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变形而不惜牺牲笔法以达到既定的效果,并冠之以“写意”美名。隶书的基本笔法是“逆入、涩行、紧收”,而当下隶书创作中的笔法出现了“拖”“刮”“擦”“涂”,多在熟纸上表现,扁平、浮滑、尖薄的侧锋线条成为用笔的主体,令人扼腕叹息。对笔法的误读并渐行渐远,是当下隶书创作失范的根本原因。

问题二:气息不正 古意远离

很多作者因为过度把心思用于形式和表象的营造,使得创作心态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作品气息的纯度。对笔法的误读,让以“单纯、高古、苍浑”为审美标准的隶书,在现代人笔下几乎单纯不再,高古难寻,苍浑绝迹。熟宣、粉彩纸的广泛应用,加剧了流滑线条和夸张变型产生的速度,出现了墨色乌黑,涨墨呆滞,腻墨效果的“伪飞白”……作为一个创作者,不论学习哪一种书体,首先应该了解这一书体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审美。如果我们学习隶书而不了解汉代,不知道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那是无法想象的。建议作者们放下手中的笔,静下心来多读读书。

问题三:视野狭窄 取法单调

很多学隶者取法面很窄,目中只有几本《曹全》《张迁》《乙瑛》《礼器》,其实汉代留下了大量的碑刻、摩崖、简帛,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书法财富。学习隶书,一定要放宽眼界,尽量占有更多的资料,了解汉代不同的书法风格,知晓历史沿革,从中汲取营养,借鉴融通。还有一些作者只满足于对当代隶书名家的追摹与仿制,造成展览中作品千人一面,高度雷同,如同近亲结婚,孕育苦果,极不可取。学习隶书不仅取法面要宽,更要注重对传统经典的挖掘。挖掘得愈深,品尝到的收获愈加甘甜。

问题四:形式繁冗 简约难为

对形式的无度追求是当今书坛的流弊,其根源还是用形式来掩饰技法的缺陷,更是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大量的拼接设计,使得隶书作品失去了原有简约的审美,也割断了贯通的气韵。大量的染色、做旧,掩盖了墨分五色的自然墨韵,“虫蛀状”的飞白很难见到。简易谓之道,当我们回想起汉代的服饰、雕塑、建筑……那种简约的美,总是令人无比震撼。但在我们笔下的隶书中,为什么遗忘了这种审美?当下,我们应当呼吁,在隶书创作中用最简单的形式去自然表达,呼吁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智性书写。

李 啸节临《西狭颂》中堂

李 啸隶书独夜空庭联

LIU CHENG

刘成

刘成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书协副主席兼副秘书长,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长白山文联副主席,长白山书协副主席,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书法报:古代经典隶书众美纷呈,隶书美的核心体现在哪些地方?学习时应如何把握和表现?

刘成:隶书之美的核心体现在用笔之美、结体之美及章法、气息之美。隶书用笔最主要特点是势险节短与笔方势圆,笔方表现于既有方折之笔,又有方折之势。隶书用笔之沉雄、古厚、方劲、峻健等皆为隶书用笔之美的体现。古人云:“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隶书用笔之美还体现在“沉着痛快”,相对而言,汉隶沉着,汉简痛快。古拙者沉着,俊逸者痛快。藏头沉着,护尾痛快。圆笔沉着,方笔痛快。

隶书结体之美表现在方圆、疏密、横纵上。隶书结体方圆皆备又多外方内圆,《续书谱》云:“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书艺愈高,愈可将笔之方圆发挥至极尽,锻铸精妙,将字之方圆变化于无端。隶书很讲究造型之美,如学书之人都晓得的法则:蚕不并头、燕不双飞。

汉简之美独具神韵,自成笔墨体系,于狭长面积中书写却气质高迈、空间远阔、笔势飘逸,暗含汉代宽厚博大、虚和恬淡之时代特色。其笔致洒逸纵横,意绪淳穆,神态沉着,古意盎然。其形构精妙,可供我们开拓思路,演绎奇境。

隶书气息、气象之美,着重表现在“古”与“厚”上,古雅、古拙、古朴、古茂,为隶书气息之美。窃以为隶书胜人处在拙而不在于巧,隶书品高者气必重厚,实则今人无事不备古人,惟古厚之气万不可及。而厚重、雄厚、朴厚、沉厚为隶书气象之美。

书法报:习隶者众多,但真正写得好的并不多见,原因何在?学习隶书应重点解决好那些问题?

刘成:今人习隶,佳者尠见,盖其原因如下:

入古不深,所涉窄狭:今人习隶,或以描摹当代所谓大家为能事,鄙陋粗俗;或短视隶书技法简易,不临习古代隶书经典,多以唐楷、行草、北碑之笔法描画;或只从《曹全》、《乙瑛》、《史晨》、《礼器》等碑入,且沉湎日久,以为隶书惟此扁平、端正、蚕头燕尾者为楷模,殊不知隶书涵盖简帛、砖铭、碑刻、摩崖,众美纷呈,风貌各异,皆可资取。

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今人习隶,多不能以个人心性选取适合自己风格的范本与风貌,多跟从时尚流行,无从坚守,或克隆今人,或复制古帖,毫无个性。

用笔谬误,结构单一:隶书用笔,自有独特方法与系统,如提按之间,重在按而非提;方圆之间,宜多方而参圆。近人习隶,结构多单一刻板,状如算子。

气韵枯燥,格调庸俗:学习隶书以“气”为要,以气统驭,气势、气韵、气息、气象,更有气格。隶书当取大汉广博、开张、雄浑、简远之气。隶书格调“宁自然勿执求,宁笨修勿取巧,宁态丑勿求媚,宁无式勿定式”。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即与通俗有所不一。

临摹无法,范本不精:隶书临习需观摩思索终生不弃。每次临习必得新课题、新收获,而不求重复以往,宁新而失,勿旧而成。临习最不可如抄写、如机械复制。临摹古拓,必有所取舍。要善于在“平庸”、“粗劣”之泐遗古拓中见精彩佳构。古碑帖宜以意观之,以神鉴之,以力攫之,以识用之。

学习隶书,当依个人心性、气质、才情选择风格流派与自己旨趣相投的碑帖,加以深入研习。隶书碑版风格多样,应顺乎情性,旨趣相合,方能对艺事进步形成助力而事半功倍。隶书结构易单一,应善于旁参北朝佛、道造像等融汇变通,并尽可能检阅两汉碑拓乃至清人隶书墨迹遗存,对隶书风格、体势特征、发展脉络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并结合清人乃至当代隶书大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进行对比,最后结合自己的审美取向进行选择,进而归于统一。如有机会,当抚摩原拓、整拓,观汉碑原石实境,亦必心追手摹,盖如直面古人,似与古人接气,感受汉魏雄强、朴茂、稚拙、厚重之风。这对书法艺术的感觉、眼力的提高至为重要。

提炼个性,完善自我:提炼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个人追求的艺术精神,都要通过我们的作品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追求个性,表达自我,是我们投身于书法艺术的目的所在。

书法报:隶书学习和其他书体有何内在联系?

刘成:隶书由篆转生,又由隶变而衍生楷、行、草诸体。隶书与篆书最为紧密,秦诏版、权量铭已具隶书形貌,《祀三公山碑》、《禅国山碑》为篆隶杂糅,颇具特色。而篆、隶的根本联系在于线条的同质性,以及结体的部分杂糅。篆隶的根本区别并非“篆圆隶方”,而在内在的笔画结构上。篆籀以密取疏,形尚密,意在疏;隶书以疏取密,形尚疏,意在密。篆籀之势内向凝敛;分隶之势向左右横逸。隶书善学者,必取金文、石鼓临习之,笔画应具篆之雄深、苍古、圆厚,使线条圆浑、苍劲。商周金文为熔铸,现今以毛笔临写,可矫笔墨轻浮流薄之弊。隶书字构又可借鉴篆书结体之圆势,使结体高古而富于变化。隶书又与楷书相承习,北碑中《四山摩崖》、《爨宝子》及大量北朝造像,皆隶书孑遗,结体形态与隶书相近而更富于生动、活泼和变化。临习隶书有相当基础后便可以进一步借鉴、糅合。而章草、行草书与汉简、帛书在书写性方面又有内在联系,在隶书笔法与气韵上都可以通汇。

书法报:当前国展中隶书作品存在哪些好的和不好的现象?隶书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刘成: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国展隶书作品笔法更加丰富,隶书与其他书体在笔法、结构的有机融合方面更加充分,除了在书写材料范围的拓展外,形式感更加丰富。另外,很多作者利用自己其他书体的优势,综合运用题跋、篆刻等具有古代传统与现代构成的尝试取得了很多成果。作品表现风格更加多样化,很多作者充分挖掘隶书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载体的丰富题材与碑帖进行研习,丰富了隶书的内容。

不好的现象主要是国展隶书作品在形式感丰富的同时,往往造成了过分的制作化、装饰化、脂粉化倾向;描头画角、笔法生硬的粗鄙化倾向;强调表现,不注重气韵的表象化倾向。

未来隶书的出路在于深入传统、博涉诸体、追求高格、熔铸个性!

刘成隶书事能人到联

ZHAO JIANYUE

赵鉴钺

赵鉴钺,笔名霞生,1954年生,大专学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专业书画家。

只有深入传统才能写好隶书

■赵鉴钺

纵观当代书坛,隶书创作难以尽如人意,真正水平高的书家欠缺,我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急于跳出,传统功夫不够

中国书法与其他艺术相比,有着更为重要的继承性,就隶书来讲,仅成熟的东汉碑刻就有几十品,加之简牍、帛书、清代隶书大家的作品等,值得取法借鉴者实在不少,而当代书坛不少学隶书者不取古人精华,就近学当代少数几位隶书名家,这种短视行为是极为有害的。如不深入传统,浅尝辄止,就很难获得古人精华,进入隶书的高深境界。当代社会处在高科技发展时代,书店里、网上的经典碑帖让人眼花缭乱,其好处是学书者眼界得到了开张,思维少了些拘束,而害处是守不住既定的经典碑帖,经常更换取法对象。其实,经典碑帖并不是可以短期就能吃透的,一本《张迁碑》或者《石门颂》,即使终生学习,也可能会不断意外地发现新的奥妙。如果功夫下个三四成即抛弃,其精要之处往往很难抓住或稍有一点感觉便又丧失殆尽。可能有些人害怕陷于名碑名帖之中而不能自拔,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之举。就现在人所处的环境,其思想所受到的诱惑,大概只有守不住的担心,而很难有跳不出来的顾虑。加之,我们所学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而世俗的繁忙,留给我们的临帖时间与古人根本无法相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谁入古越深,谁以后成功的希望就会越大。虽然我的思想偏于保守,但古人成功的例子大多如此。

二、盲目跟风,自我目标不能坚守

从历史上看,凡是成功的书法家,无不个性鲜明,自具风骨。这就要求学书者要根据自己的秉性,踏踏实实走一条合乎自己欣赏品位、能体现自我追求的道路。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你喜欢什么、学习什么,都是自我意识决定的,只要大路对,取法经典,都有成功的希望,绝不能书坛流行什么,你就跟风学什么。如此变幻不定,浪费的是时间,丢失的则是青春,等看到别人成功的时候,恐怕自己早已失去了学习竞争的最佳时机。我认为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学,可以欣赏,但主要应该是提高自己学书的经验及鉴赏的眼光,而真正下大功夫的还应该是符合自己欣赏风格的经典碑帖或民间精华。如能既守住经典目标,又能广取博览,甚至打破书体的局限,就一定会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隶书精品来。

三、过于趋俗,胸中缺乏学养的支撑

当代社会的过于市场化,不良社会风气的急速蔓延,使得当代书坛许多人都在为名利去奔波,稍有点艺术发展的势头,刚刚获得了几个奖项,甚至严格意义上讲学书还未真正入门,就急迫地开始“谋划”怎样去挣钱获利,而不是像古人一样把读书作为不断提升自己人生艺术境界的“利器”。如此的社会环境,如此的人生心态,怎能使自己艺术的道路勇往直前?不仅仅只是隶书,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才气、小有名气的书法家,随着其生存状态越来越好,而笔下的作品却愈来愈差。甚至当代书坛的一些大人物,我们也很难从他们的作品中读到文人雅士所应具有的清刚之气。时代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历史会给每个人作出准确的定位,当然,这份答卷需要自己用人生去填写。可以说,谁最能拒绝住诱惑,谁最重视读书、重视学养的支撑,谁就有可能在书坛具有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