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但为字故”背后的蜿蜒曲折!

“但为字故”背后的蜿蜒曲折!

时间:2024-06-03 15:32:31

相关推荐

“但为字故”背后的蜿蜒曲折!

那一夜,天雨粟,鬼夜哭。

多年以后,我反复吟诵这六个字,仍无从想象在那个上古之夜究竟爆发了一种怎样强大的力量,能使恒久平静的天空纷纷落下粟米,又能使人类曾经畏惧的鬼神也绝望悲泣的力量。

那位名叫仓颉的祖先应该不知道,他划在地面上的轻轻一笔,恰似漆黑的夜空中划过一道闪电,向宇宙洪荒宣告着一个文明的诞生。有所不同的是,闪电转瞬即逝,而这轻轻一笔所代表的文明却已绵延千年......

劫难

战国,七雄并立。本是生活于同一片土地之上,却各有各的王,各有各的字,各有各的度量衡。诸侯征伐,礼崩乐坏,神州大地上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这时,秦王嬴政横空出世,荡平列国,四海终一。他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帝国,以李斯为相,开始将他统一一切的雄心一一付诸实践。

李斯其人,历朝历代褒贬不一。一方面,是他让所有汉字走向统一规范,他本人也是秦帝国首屈一指的书法家;另一方面,又是他极力鼓动嬴政推行“愚民”之策,并一手促成了焚书,这一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惨案。

《诗经》《尚书》......所有可能引起那些讨厌的读书人胡思乱想的书,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处以火刑。那些刚为统一而欢呼雀跃的汉字,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毫无尊严地扔在一处,并点起了火。欢聚变成了酷刑,它们痛苦地扭曲着,试图逃离这足以致死的火堆。挣扎自然是不为最高统治者所见的,他们的申诉、惨叫乃至热骂自然也是不为他所闻的(退一步说,即使是见了、闻了,也不可能起什么作用)。在极其短暂的抵抗后,它们终于绝望了,任凭火舌肆无忌惮地舔着,渐渐化为灰烬。

实在无力详细描写汉字受刑的细节,就此打住吧。只是,那些冤屈的呼唤,时隔多年,犹在耳畔无声地回响。

立于远处目睹了整个行刑过程的李斯,心中可曾泛起过一丝悔意?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他想喝止那些完全服从他指挥的行刑者,尽最大努力挽救汉字、挽救文明?

我宁愿相信是有的。即使一切已无法挽回,我依然愿意相信人性深处的善意,虽然没什么意义。李斯终于没有动,他自己的话可以收回,但他的话一旦经皇帝的口说出来,那就是圣旨,圣旨难违。更何况他的主子还是那个刚刚荡平六国,自以为功超三皇德盖五帝,正渴望用一切手段凸显自己的——秦始皇。

重生

天不佑秦,终二世而亡。然而,第一世所犯下的错,却要耗费千倍万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李斯没有想到,这世间真有胆大包天之徒。他想做而没能做成的事,有人替他做了。那个人的名字,叫伏生。

请记住他的名字吧,毕竟在这位老人身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秦始皇下令大肆搜书时,他冒着被杀头甚至灭族的风险,将一部《尚书》藏在了自家墙壁的夹缝中。

然后是二世暴虐、胜广首义、刘项举兵、楚汉相争......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当战马扬起的尘埃终于落定,已然衰老的伏生匆匆赶回家中,只获得了一个悲甚于喜的消息:《尚书》还在,可其中能够辨认的,只余二十九篇。

一瞬间,天昏地暗。

但是,且慢!

这世间总是会有太多奇迹发生,比如眼下这一个:伏生不仅收藏了《尚书》,他还是如今在世的唯一一个曾参与编写《尚书》的人。

只要他活着,《尚书》便还活着。

文字的火苗已息,但我们还保有语言的火种。

只是,语言虽在,亦已奄奄一息。

清明的西汉初年,汉文帝急需挽救《尚书》以巩固大汉基业。当他得知伏生这部“活《尚书》”依然在世,便立刻派晁错前去挽救。晁错昼夜不停地赶路,待赶到伏生住处却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事实:伏生,这位经历了周、秦、汉三代的九旬老人,言语已然混沌,外人无一能解。

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开始跳荡。这时,一位女子款款走来。她用纤细的手指剪去烛芯,重新点燃了火苗。

她是伏生的女儿,她叫羲娥。这世间,唯有她能听懂父亲的话。

于是,伏生、羲娥、晁错,三人共同开始了一场毫无硝烟的漫长的战争。敌人是谁?始皇?李斯?未必。那些人在很久以前便已一败涂地。他们共同对抗的,也许是中华文明的宿命。

《尚书》像一股涓涓细流,自伏生口中缓缓流出,经羲娥引水,在晁错笔下汇成江海。

以这个故事为蓝本的《伏生授经图》,现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是的,直到授经之时,这个故事的高潮部分,才刚刚开始。以上关于冒死藏书、战火频仍、大汉初立的种种,都不过是铺垫。

高潮汹涌在最安静的地方。中华文脉,以最原始的方式重新被聚拢,在三个人的努力下重新开始流淌。上述一切巧合和奇迹,越看越像命中注定。

我始终认为,伏生口授、羲娥转述、晁错落笔,是世间一幅最惊人也最动人的画面。

流传

唐末。后蜀。

都江堰的灌溉,造就了这一方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而诗仙笔下“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又使这里成为一片少有战乱的世外桃源。

唐末天下大乱,而蜀地久安,是以大批文人学士来此避难。这些在战争中百无一用的文人,在蜀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后蜀石经。

对,你猜得没错。这部历经近两百年刻成的石经,曾助蜀地成就了“蜀学之盛冠天下”的美誉。

只是,你是否还了解后蜀石经背后的人,那个名叫毋昭裔的宰相。

在他之前,有名的宰相很多;在他之后,有名的宰相也很多。美名或恶名,赞誉或毁谤,大多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毋昭裔不同。他之所以被人铭记,不是由于政绩,而是由于文化。

这位宰相年少家贫,明代名臣宋濂“无从致书以观”的辛酸,他亦经历过。与宋濂不同的是,他连“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机会都没有——那些藏书之家看不起他一个贫寒少年,直接回绝了这位少年卑微的请求。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他们。因为正是他们的冷眼与嘲讽,让那个少年暗暗立志:长大以后,要刻版印书,惠及天下学子。

他所经历过的屈辱,绝不肯让后世学子再经历第二次。

所以,唐末乱世,这位宰相利用大量中原文人来蜀避难的契机,捐出俸禄,在成都学宫开始了石经的雕刻。

当刻刀在石板上划下第一道刻痕之时,他是否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当石经在学士和工匠的打磨下一点点现出雏形之时,他是否想起了天下学子?

年少时的梦想,正日趋丰满。

石经的雕刻,前后近两百年。也就是说,毋昭裔生前,其实是并没有看到石经完成的。但这么一点小小的缺憾,丝毫无损于他的伟大。

至于石经为蜀学赢得“冠天下而垂无穷”美誉的后来,毋昭裔被誉为“宰相出版家”的后来,似乎都已不再重要。

毕竟,这一切的辉煌,最初不过是始于一个寒门学子简单的执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字故,沉吟至今。

你或许以为这是三个故事,其实,从始至终只有一个故事。

毕竟,都只不过是为了字的缘故罢了。

它们曾落入烈焰,却在伏生口中涅槃重生;它们曾面临危机,却在贫寒少年的执念中化为永恒。

浩瀚星空,你若抬头,便可看到李斯燃起的大火,大火的强势已然昭示了它的无力;你还能听到伏生苍老的声音,每个字都宛如一曲亘古的歌谣;你甚至能看到宰相年迈的身影,那身影虽佝偻却如石般坚毅......

在你长久的凝视下,星空逐渐变得生动起来。许许多多的身影,穿过浩渺的星辰,来到了你的面前。

他们中间,有毁灭者,更有缔造者;有王公贵族,更有无名百姓;有诗酒风流,更有平凡质朴。

身份各异、性情迥然的他们,命运却毫无例外地,与汉字和文明紧紧相连。

但为字故。

汉字永生。

文明永恒。

往期推荐

这10个三国冷笑话,够笑一整年了!据说只有三国迷才能看懂

周恩来为什么要在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上违反常规一连鞠七个躬?

钱钟书为何讨厌林徽因?还写小说影射林徽因,这三点原因道明一切

把嬴政刘彻李世民赵匡胤关在密室,只能活一人,谁会最先被玩死?

白崇禧:出外打仗时找外室生子,夫人一招除患,后育十子女成才

男人五宝茶,详情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