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隆中对和北伐:为何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战略突破?一文带你读懂

隆中对和北伐:为何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战略突破?一文带你读懂

时间:2024-06-14 00:35:50

相关推荐

隆中对和北伐:为何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一种战略突破?一文带你读懂

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频繁发动北伐是导致蜀国过早灭亡的原因之一。确实,穷兵黜武让蜀国这个国家失去了发展的正常秩序,过去笔者一度赞同这种观点,但是后来在分析“隆中对”战略布局以后,发现北伐或许是蜀国最好的出路。诸葛亮发动的北伐不仅仅只是高举“收复中原”的大旗,其更大的意义是寻求蜀国在战略发展上的突破,简单来说,北伐是为了寻求更长远的生存空间。从此眼光去看,不得不说北伐是诸葛亮富有智慧的一次战略突破。

那么为何说诸葛亮北伐是一次战略突破呢?这需要从“隆中对”战略谈起。

隆中对和北伐

隆中对战略说了什么?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以上是诸葛亮在邓县隆中为刘备提出的“隆中对战略”布局,先上一张“东汉十三州”的地图,你就能明白诸葛亮所谈的这种布局思想了。

诸葛亮谈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阐明了荆州占据地理和政治优势,从北到南,从西到东,荆州这个地方都是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处。它北面毗邻洛阳,进可“北略中原,以图霸业”,东面可以联结东吴孙权,以“合纵之态”抗衡曹操。南面背靠南海,却无后顾之忧,西面又连接着巴蜀之地,可以拿来作为荆州的根据地和后勤保障基地。

因此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实际上是把巴蜀之地当成战略布局中的大后方,在乱世之中通过占据占尽天险的四川盆地,作为政权发展的大本营和物资供应基地。而荆州则作为政权对外发展的桥头堡,进而实现占有荆、益之地的战略发展布局。

一面借助巴蜀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囤积资源作为根据地;另一方面巴蜀之地的资源又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荆州,以供应这座桥头堡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不难看出“隆中对战略”布局的巧妙之处,就是把荆州这个地方当成对外发展的跳板,进可“北略中原”,退则可以东联孙权对曹操形成压境之势,成为阻止曹操向南方发展的防线。

而巴蜀之地就像天然的大粮仓,可以不断往荆州运送物质,又因为巴蜀之地四面都有天然的山川作为屏障,可以说一旦把这两个地方联合起来,是“进可攻,退可守”。事实证明,刘备集团在荆州失去经营多年的地盘后,大本营巴蜀之地并未受到任何损失。

最初计划按照诸葛亮设想的一样,建安十五年刘备占据了荆州南部五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和江陵,次年在张松和法正的帮助下,刘备入蜀夺取了刘璋的政权。自此,一个横跨荆、益两州以及汉中的蜀汉集团就这样形成,“隆中对”获得圆满的成功。

然而,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蜀汉集团对外发展的桥头堡顷刻间划分云烟,在荆州经营多年的努力一朝化为乌有。蜀汉集团对外发展的道路直接被断绝和葬送,东吴占据了荆州,将蜀汉集团困死在巴蜀之地里面。尽管凭借着天险蜀汉集团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但是最要命的是对外发展的道路却被摧毁了。

而为了制衡曹操,诸葛亮还不能和东吴撕破脸皮,强行去夺回荆州。因为这最终只会把东吴推向曹操的怀抱,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东吴直接向曹操称臣了。所以为了维持现状,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只能承认现状。

以避免为了夺回荆州,导致东吴倒戈,从而被东吴和曹魏联合起来,将蜀汉集团困死在巴蜀之地的处境。

战略突破——北伐

“隆中对”的战略布局随着关羽败走麦城以后出现了严重打击,发展的桥头堡荆州被摧毁,而为了维持和东吴的同盟关系,诸葛亮还不得不维持现状。但另一面,巴蜀之地在乱世之中虽然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养精蓄锐的根据地,可一旦局势趋于稳定,巴蜀之地的发展就会和东吴、曹魏迅速拉开距离。

这是因为巴蜀之地的地理位置太过于闭塞了,四个方向都被困死了,几乎等同于是笼中困兽。而且巴蜀之地人口稀少,一般数据多认为人口只有九十万到一百万,而且大多分散不集中。战乱时期因为不受打扰,即便生产力落后也可以被抵消掉,可一旦局势平稳下来,曹魏占据经济、人口和文化中心的中原,东吴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商业发达,这种落后的生产力只会让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远。

因此这就是当时蜀国面临的发展困局,几乎已经被堵死了,东边是盟友,肯定是不能打的。所以只能去打曹操了,所以这才有了诸葛亮必须要发动北伐的缘由。

从上图来看,诸葛亮几乎不可能选择从上庸地区攻打洛阳,那里山峦叠嶂,要塞横绝,一路到洛阳分布着大量重兵把守的城池。蜀国也不可能从那里能够打到洛阳去,从而实现占据中原,最理想的出兵路线从地图上来看。

无疑就是从汉中出发——走陇西——然后从天水一带进入无险可据的关中平原,这是最稳妥,也是最有可能实现进入中原的路线和战略了,也就是诸葛亮设想中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一个“平”字点出了其中的奥妙之处。

因此对于彼时的蜀国来说,想要突破生存困境,唯一的办法只有北伐。那句叫做“不北伐,就灭亡”的结论是非常有道理的。光是从地图上大家就可以看到蜀国当时面临的尴尬处境,西面是少数民族居住的西藏高原,荒芜人烟,南面是山峦叠嶂的南越地区,东面是孙吴,是蜀国平衡天下局势的重要盟友,根本就动不得。

蜀国一动孙吴,后者肯定就倒向曹魏的怀抱了,到时候蜀国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灭顶之灾级别的。但是维持现状蜀国肯定是没有发展希望了,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都只会凭借它们占据的地理优势越来越强,蜀国和它们之间的差距则只会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北伐对于蜀国的重要性,因此说它是为了挽救失去荆州以后的战略突破是毫不夸张的。

所以诸葛亮只能绕了一大个圈,从汉中出发,走祁山,出天水,从街亭这个要塞扼要之处进入平坦的关中平原,进而剑指无险可据的洛阳,直捣黄龙。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在街亭这个地方出现严重的用人失误,导致蜀军失去了从街亭进入关中平原的道路。

回过神来的曹魏派遣重兵守着这个关口,把蜀军完全给挡在了外面。所以后期诸葛亮数次北伐,根本就不走街亭了,因为他知道去了也没用,那地方易守难攻。而且最要命的是曹魏把防御中心从东吴转移过来,所以不管诸葛亮后期走陈仓,还是走斜谷,根本就没用,曹魏早已派遣重兵防守。

最终诸葛亮只能饮恨五丈原,这次试图挽救蜀国生存困境的战略突破以失败而告终。到了姜维时代,数次北伐也只是无望的挣扎,蜀国彻底被困在了四川盆地里面,再也无法向外发展。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