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书品千字文」有为无为 “为”的汉字与书法写法流变

「书品千字文」有为无为 “为”的汉字与书法写法流变

时间:2021-11-26 14:22:03

相关推荐

「书品千字文」有为无为 “为”的汉字与书法写法流变

文:高天晨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把有事业有能力的青年人成为“有为青年”,甚至很多人的名字就叫“大为”。而岁数大的人或者修炼者,又常常讲“无为”。中国修炼体系中也经常出现“有为法”和“无为法”,那么,在有无之间,“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这个字,称其为“两母猴之形”,说是两个母猴子的象形。其实当我们发现甲骨文之后,就发现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为”字的真正原意,是手牵着大象的样子。

相传早期中国的中原地带,是有大象的,也用于农耕,后来因为气候问题,大象族群南迁。象是一个身躯庞大的动物,所以给予中国人很强的记忆烙印。日常生活中,有“印象,想象”,而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象文化”。

农耕时代的思维,往往是以对动物的态度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比如降龙伏虎,而且能力的“能”字,本身也是熊的象形。故而,能够驾驭驯化大象的人,都是非凡能力的人。这样的人,称之为“有为”。

而也因此引申为一个动词,即“做”。《管子·枢言》中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而具体来说,也可以表示制作创作,如《周礼·春官·典同》里说的:“以为乐器。由此又衍生了很多的意思,比如“变成”,还表示连词等含义,甚至表达无意义的语气助词。

在“为”在渐渐演变过程中,原意慢慢消失了,字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有了很大变化,难怪汉代的《说文解字》会面对篆书的“为”猜测以为是两只猴子的意思了。

甲骨文的“为”非常形象的表示了手牵大象的含义,寥寥数笔,便把大象长鼻子,大身子的形象表达出来。这个原本简单的符号却在后来字体衍生中变得非常复杂,大象的样子面目全非了。

金文《司寇良父壶》中的“为”,“手”的形象依然很清晰,而大象的样子则变成了复杂的符号,很难直接看出来是大象的样子。

战国时期的字体中,则因为进一步的简化和书写的随意性更很难看出原来字义了。可以在战国的楚简中看出,在那个时候大家因为这个字笔画众多,都尝试各种方式的简化。汉字的演变,总体来说就是为了便捷书写。

小篆“为”的字形已经稳定了下来,把“手”的形象变成了“爫”zhuǎ,就是“爪”字的部首写法。而大象的形象也能看出长画弧线表达的长鼻子,以及脚和尾巴。

石鼓文中的两个“为”写的颇有姿态,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有一种天真之气在其中。而清代邓石如和赵时纲的篆书则具有顺畅的美感,分均布白的同时,如同秀发瀑布一般的流淌。

简书因为是墨迹写在竹简上,字有小,故而为了书写迅速往往字形会有很多的简化。笔法以意为主,跳动多姿,也别有趣味。

隶书进一步规范化了更改之后的“为”的字形,把大象的四个腿简化为四个点。长鼻子变成了长的掠画,身体躯干则以三个连续的折来表示,最后一个转折则是尾巴象形的遗留。

这六个隶书的艺术风格各异,却都维持了以上的隶书的特色。樊敏碑和唐玄宗的隶书更加厚重,其他书体则疏朗消散,淡然一些。这几个隶书都有动态,长掠的处理在整个字的书写中非常重要。

魏碑造像机的“为”,体现的是一种刚直的笔法变化,结体也以方为主,充满棱角。四个点状如石块,呈三角形,感觉有锐利的角,整个字又有厚重的气势。

楷书相比较魏碑造像记,笔画温润一些,结体也有了一定的灵活度,笔画之间呼应更顺畅。字的舒展一侧为右侧,左侧紧而右侧松快,整个字因此回避了完全对称的格局,有了一定的生命力。

行书“为”充满动势,五代时期的李建中在快速书写的运动中,减省笔画,形态和现在简化字的“为”写法一致。同样的行书“为”,沈周的“为”如风吹竹,字中有画意;梁同书的书法,简洁流畅、林逋风驰电掣、李瑞清沉俊秀力、李世民潇洒自由。

草书的高速书写下,原本复杂的“为”的字形被完全解构,“手”和“象”的形象完全合一并成为了几个连续转动的线条,这也是草书的魅力,全以意行,有“得意忘形”的美学特点。其关注点已经不在字上,而在于气韵的通畅和发力的螺旋输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