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跳出“好心办坏事”的怪圈

跳出“好心办坏事”的怪圈

时间:2021-01-31 12:52:39

相关推荐

跳出“好心办坏事”的怪圈

都说犯错误也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经历。而在各种各样的失误当中,最委屈的一种可能莫过于“好心办坏事”了,不仅会受到误解,更会陷入自责与自我怀疑。这种“有苦难言”的纠结感,大概不只我一个人遭遇过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考试中。那是当天的最后一科,坐在我旁边的同学交卷后,将一个文件袋忘在了座位上。如果丢了怎么办?我又偏偏不知道这位同学的联系方式,只好将文件袋拿回家去保管了一夜。反正明天还有几科要考,我早上还给她就行了。虽然我想得很好,可是……

“你故意偷走的吧?昨天我根本没忘,只是出去一小会儿,结果回来拿时就没了!这里有今天这些科目的笔记和资料,你害我一晚上没复习好!”她怒气冲冲地大声嚷嚷起来,周围的同学也都听见了,弄得我面红耳赤。

要是在平时,我觉得他们还是会相信我的,包括她。然而,不巧赶上考试的重要关头,大家的心理状态都极为敏感,每个人都不例外。何况,她平时的成绩又与我不相上下,竞争本就激烈。这次分数出来后,我比她高,她对此一直颇有怨言,我也因为满心的内疚和憋屈,毫无喜悦感。

都说做错事、有误会并不可怕,只要积极诚恳地去改正和化解就行了。但是,在发生过一次“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之后,你越是急于向别人证明和表现你的好意、扭转坏的结果,反而越容易陷入适得其反的怪圈。实际效果要么更糟,要么引来更深的误解,总是与自己的预期南辕北辙。

同桌遇到了百思不解的难题,我忙不迭地说:“我会,我告诉你!”可是我一时太心急了,思路越讲越乱,不仅耽误了她的时间,最后连我自己都糊涂了。她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你讲了还不如不讲,就会瞎显摆!算了,我去问别人。”

我替老师从办公室取回已批改好的试卷,发现老师可能是在写最后几张的分数时,红笔缺少墨水,字迹不太连贯,就顺手帮着描了描。这时偏偏又有别的同学进来,虽然他什么也没说,但是从他瞪大眼睛的表情中也能看出,他在怀疑我改动分数。等到试卷发下来,我听到一些窃窃私语,显然,就连我的成绩都变得“虚假”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固然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是,过多的戒备引发的猜疑,本身就会成为伤害。尤其是在学习日益紧张的氛围下,你一旦落入了“不被他人信任”的尴尬难堪处境,周围的空气就好像凝固住了,每个同学都开始和你“冷战”,让你举步维艰、如坐针毡、动辄得咎。无论你做什么,在别人眼里都会变成“只会帮倒忙”甚至“不怀好意”的样子。

想跟老师或家长倾诉倾诉,又觉得这都只是小事,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但是,那些细密如刺的扎痛感,却又偏偏无孔不入,仿佛在身上戳出了一点点看不见的伤口。进而,这些小刺又随着血液的流淌,逐渐逼近心脏……

既然我不管怎样都是自讨没趣、害人害己、惹人厌烦,索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谁也不跟谁交往了,反正“长大”的标志不就是变得冷漠多疑吗?只是,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所谓理由,真的能说服自己吗?我真的甘心吗?

如果把心事写进日记本,等着被别人偶然看到,这要等多久?况且这种巧合只会出现在小说里吧?我甚至还幻想着能有一种魔法或技术,将自己最真实的思想、情绪,原封不动地直接输送给对方,从而消除世界上所有该死的误解。可是,生活又不是动画片、科幻电影。想从网上查看查看相关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却又全都是千篇一律。

百无聊赖地点击网页上自动推荐的热门话题,有个帖子是关于《哆啦A梦》的:假如我们身边真有“大雄”这样的人,虽然“干啥啥不行”,但却坚持不懈地满怀热情善良,他是否应该得到肯定和称赞?

我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发表了这样一篇回帖:“我们人人都怀有与生俱来的好心。它就像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与特定的物质发生反应,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东西,真正地做出好事。如果像大雄这样缺乏知识、能力、经验,而仅仅是冒冒失失地任凭好心过度泛滥,就相当于缺少合适的条件和物质,很容易陷入‘好心办坏事’的怪圈里,对别人造成困扰,最终也对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

又过几天再来看,竟有许多人赞同我的观点。在这些天里,我自己也将大雄作为参照,不断地自我反思着。我是否也在一些事情上跟大雄一样?怎么能一味地抱怨别人错怪自己,以至于走向消极呢?

一直以来,我都在反复练习着那道没能向同桌讲清楚的题目。之前都是因为我自己学得不够扎实,才会忙中出错、越帮越忙的。一天一天,我竟然逐渐发觉,当时我越讲越乱的思路,其实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解法,只要足够熟练,甚至更加简便,能节约时间。可惜我因为长时间的自我封闭,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跟别人分享了吧?还有其它事情又该怎么办呢?

政治课上学到了“哲学”部分,“矛盾的普遍性与对立统一”这个章节,仿佛瞬间重新“激活”了我原本麻木多时的头脑。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出现差异,也并不是罕见的情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看待与分析人和事,开始成了我的思维习惯。

这样一来,居然真的常常会有特殊的发现。说来你可能不太相信,就连让人深恶痛绝的误解,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有“善待你”的一面。

周末我乘公交车去一个陌生的站点,提前好几站就离开座位,靠近车门观察环境。忽然,耳边传来一声“谢谢你让座给我”,来自一位比我早下车的老人。

我?我并没有啊。对了,我早早起身却不下车,这位老人确实坐在了那里,所以他误认为我是在助人为乐。

虽然不是在主观上有意,我却在客观上做了一件好事,意外得到了感谢,让我反而有些脸红。老人对我“善意的误解”,虽然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偶然,却带给了我恍然大悟般的启示。我也不妨换个角度,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捕捉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不失时机地去“善意地误解”他人。

要换寝室了,我搬着一堆重物,慢慢走到一扇关紧的门前。有人从后面超过了我,在她推开门的时候,我对她说了声“谢谢”。即使她并不是在有意帮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新寝室的门口,我发现自己的行李都被挪动了位置,还坏掉了几件易碎品,有人正在乱翻它们。无论换了任何人,见此情景,可能第一反应都是生气,原来我自身也并不例外。但好在我没发火,因为我突然想到了曾经的“文件袋事件”。这次她们会不会也是出于某些原因……

“谢谢你们帮我看管行李。”至少我愿意相信,她们的初衷很可能是好的,即使结果看上去并不那么好。

果然,她们告诉我:“刚才你放行李的那个位置,管理员突然说要马上腾出来,我们只能帮你挪走了。时间紧张,不小心碰碎了几个,很抱歉。而且我们刚才也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谁的,为了确认才翻看的,希望你别介意。”

我当然不会介意。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好像从这天开始,无论是新室友们,还是其他同学,都与我相处得重新融洽起来。

表达自己的好意,并不一定是要为别人做什么,还可以是用你的善意去理解别人的一举一动,发自内心地去感谢他们。这样将心比心,其实你已经在悄悄地消除嫌隙,博得他人的亲近和信任。因为一个善于感恩的人,自己做事的出发点也必然不会差。

但这些事情终归还是太小了。我更想找到一个集中宣泄和表明心迹的突破口,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一件惊人之举。又到了考试,作文的主题是“沟通”,我将自己早已构思过的“直接传输心意”的魔幻设想加工了一番,写成小说,交了上去。

与当时不同的是,我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主题:当我们自身的视野和胸怀更加开阔,就会发现,以往觉得自己受到了错怪和委屈时,自己或许也同样偏执、夸张地揣测了别人的心理。之所以会形成恶性循环,是否因为我们大家都一样,过于在意自己的好心没能得到应有的结果与回报,而轻易错怪或委屈了别人的好心呢?

老师当众朗读了我的作文。课后,同学们也纷纷响应:“我也是啊,有一次……”“可能我也‘误伤’过别人。”“当时我本应该再多考虑考虑的。”

后来我在跟一位同学聊天时,他满脸自豪地说:“其实我才是最早发现你有写作天赋的人。你还记不记得那天在办公室……”

当然记得!原来他只是偶然看到了我标新立异的作文写法,对此感到惊讶而已,根本不是在怀疑我改动分数。那些所谓的“窃窃私语”也是关于这一点的,而不是其它。

我真是庸人自扰,因为曾经受到过一些“误伤”,就凭空假想出了更多的伤害,无端地将自己逼到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处境,甚至一度自我封闭。直到这么久之后再回想起来,方才对于自己狭隘的心胸导致的“被害妄想症”,摇头无语,懊悔不迭。然而,我究竟是一个特例,还是具有代表性呢?

再后来,我又“火”了一次。老师让我在教室的黑板上演示我“自创”的新解题方法。全班一致认同,确实省时省力,进而又推广到了全校。此时我已不需要刻意为之,就在举手投足之间,面向所有的同学,做出了一件利人利己的大好事。

从此,甚至有人将我奉为“学霸”,时常带着问题来询问。而我受宠若惊,当然更要一刻不停地充实自己了。“助人”的意愿和成就感,终于得到了最契合的统一。曾经困扰我许久的“好心办坏事”的怪圈,现在我终于彻底跳了出来!

最近在学校里、社会上、网络上,总有人茫然地似问非问,更像在自言自语: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拓宽眼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每当我也在参与讨论,我都会这样回答:是为了让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更加贴合,降低“误差”出现的概率和幅度。即使遇到了确实无法避免的意外,也能直面误解,而不失去信心和信念,能找到更恰当的机会和方法去证明自己,从而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乃至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做到如此,你就会是一个合理对待矛盾、使其更好地统一于自身、最大程度地将“好心”转化为“办好事”的人。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