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好课 | “诗画作文”《用文字画画》课堂录评(肖绍国/执教;周一贯/点评)

好课 | “诗画作文”《用文字画画》课堂录评(肖绍国/执教;周一贯/点评)

时间:2022-03-11 04:20:51

相关推荐

好课 | “诗画作文”《用文字画画》课堂录评(肖绍国/执教;周一贯/点评)

写作指导课的统整艺术

——“诗画作文”《用文字画画》课堂录评

执教:肖绍国(广东省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

点评:周一贯(浙江省绍兴鲁迅小学)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大画家,名叫王维,字摩诘。宋朝的苏东坡非常仰慕王维,他曾经写诗表达自己品味王维诗画之后的感想,诗句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东坡评王维《蓝田烟雨图》

生:(齐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摩诘,是王维的字号,《蓝田烟雨图》是王维的一幅画,画上配了他亲笔题写的诗,苏东坡看了,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再读)

生:(齐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品味摩诘的诗,诗里面有画;观赏摩诘的画,画中有诗。

师:根据字面理解,确实讲了这样的意思。你来说一下。

生:品尝、咀嚼摩诘的诗句,可以想象的出当中美丽的画面;细腻的揣摩摩诘的画可以从画中体会到诗的意境。

师:我非常喜欢品尝、咀嚼这两个词,你现在品尝到的不是美食而是诗、文字,用词很好。

师:王维的诗真的可以画画吗?你相信吗?我们不妨来吟诵几首王维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生:(齐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明月映照着夜空下的松树,泉水在青石上轻轻地流着。

师:明月夜,短松冈,疏影婆娑,几处卵石,一洌清泉,叮咚叮咚。这是这句诗带给我们的画面。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一起来吟诵他的第二首诗。

大屏幕出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生:(齐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你眼前又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皎洁的月亮出来以后,山里的鸟儿看到了以后感觉非常惊讶,时不时地在春涧上鸣叫。

师:静夜春山,万籁俱寂,皎月升起,涧水东流,鸟儿纷飞,啁啾啁啾。这是这句诗带给我们的画面。

师:我们再看他的第三首诗。

大屏幕出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生:(齐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在大漠之中有一缕孤烟直上而去;在长河边上远远的太阳落下来。

师:茫茫大漠,一线狼烟,迢迢长河,落日浑圆,孤雁落单,呜咽呜咽。这是王维这句诗带给我们的画面。

师:原来,文字真的可以画画,王维真的可以用文字来画画。是的,就像摄影家选择用相机画画,画家选择用画笔画画,作家则会选择——

生:(齐)用文字画画。(板书:用文字画画)

师:是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画笔就是作家手中的文字,因为用文字画画,既方便又可以长久保存。你知道王维的诗距离现在有多少年了吗?

生:一千多年吧。

师:唐代距离现在一千三百年左右。王维也会画画,可是非常遗憾,他现存于世的画作一幅也没有。但是王维的这些诗作将永远的保存下去,这就是用文字画画的魅力。

二、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画者

师:孩子们,其实肖老师也是一名文字画者,只不过是没有王维画得那么精彩。我是一位流浪者,我的家乡在江南的小河旁,现在却漂泊在岭南的大海边。有时候,我会思念家乡。当这种思念达到极致的时候,我就开始画画,用文字画画。在我的腾讯微博里保存了我用文字画的一幅又一幅思乡之画。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幅画作——《夜》。

大屏幕出示

江南的夜浸润着冬的别致。运河两岸的楼阁轻巧地安身于雾气深处,窗棂里投射出黯淡的灯火。河心的石板桥斜斜地躺着,任凭三两个行人悠然地行走。远处夜行的船只发出忧怨的机鸣声,船板上偶尔的狗吠惊动了夜空上的星星。踱步,引一身诗意于怀,零落的冬雨奇妙的味道沁入心脾,身心是难以承受的生命流连。

我想为大家朗诵一下,可以吗?

师:(朗读)

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当掌声自然响起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文字画者最大的鼓舞。你们觉得我画的怎么样?

生:很好!

生:妙极了!

师:好极了、妙极了,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佩服肖老师吗?

生:佩服!

师:你羡慕肖老师吗?

生:羡慕!

师:你崇拜肖老师吗?

生:崇拜!

师:(笑着说)你不用佩服老师,不用羡慕老师,更不用崇拜老师,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画者。从你开始写作的那天起,你早已在用文字画画了。只是没有人告诉你,你是一名文字画者。今天,肖老师就告诉你,你就是一名文字画者,你相信吗?相信的同学举一下手。

生:(半信半疑)相信、不相信。

师:不信?让我们现场来验证一下。请拿起笔来,我们来进行第一次练笔。给大家两三分钟的时间,用你潜在的用文字作画的本领,描绘出一幅你自己印象深刻的画面。要求必须是自然界中真实的画面,现在请用寥寥数笔把它勾勒出来。

(学生第一次动笔写作)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凭借你潜在的文字作画的本领,在这么短的时间当中,你画出了一幅怎样的文字画作?

生:记得老家的那条清澈的小溪。每次走在小溪中的石头上时,隐约可以看到几条小鱼聚在一起嬉戏玩耍。看到有小鱼我就非常兴奋,我会随手捧起一汪清泉,有时候运气好,里面还有几条惊慌失措的小鱼,随着我手一松,看着它们迅速地消失在溪水里。

师:你画得不错,你是一位画家。

师:你还画了什么?

生:我画的是公园里的桂花。

师:好,开始。

生:漫步在公园里的鹅卵石上,一缕花香扑面而来,带给我的是味觉上的极致体验。哦。原来那是公园里的桂花开了,那芳香的味道萦绕在我的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师:你的这幅画非常奇妙,你这幅画恐怕王维都画不出来,因为你画的是味道。要知道味道是只能文字画出来的,你还不是一名画家吗?

生:(全班鼓掌)

师:你是天生的文字画家,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我们再来交流一位。

生:我写的是家乡的油菜花。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

生:江西。

师:江西婺源吗?

生:江西新余。

师:好,开始吧!

生:家乡的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到处都是金黄色的,犹如一片片金色的海洋,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嬉戏玩耍。漫步金黄的海洋中,让蜜蜂引路,凭花香寻觅,使人有李清照笔下误入“藕花深处”的感觉。

师:是呀,大片的金色的海洋,光这句话就能激起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画面和想象。你的文字让我想到了我们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琦君的《桂花雨》,还记得吗?你的文字风格和她的文字如出一辙,所以你也是一名文字画家。

师:孩子们,你们都是天生的文字画者。现在相信的举手。

生:(部分学生举手)

师:举手的人多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相信自己是天生的文字画者,没事,等等你肯定觉得你是文字画家。

三、中国画创作的两大技法

师:孩子们,虽然我们每个人可能与生俱来都具有用文字画画的潜能,但是天赋对于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像王维成为“诗佛”,那他的天赋当然高。我们如果想要成为比较优秀的文字画者,我们还需要修炼什么?就像练武一样,我们还需要修炼什么?

生:技法、套路、技巧。

师:是的,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比较优秀的文字画家,就要修炼笔上的功夫,修炼用文字作画的技巧。有时候,我们初学一样东西,永远绕不过“技巧”这两个字。

师:其实,教材早就给出了用文字画画的技巧,我们来看一下:

大屏幕出示

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节选)这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一篇文章,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传说有一次戴嵩的好朋友请他作画。画什么呢?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

师:好的,这里面有两个词是指作画技巧的,请把它找出来。

生: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板书:浓墨涂抹、轻笔细描)

师:这两种画法,他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生:浓墨涂抹就是很粗犷,轻笔细描是描写的非常细腻,一个小细节都会描写的到。

师:是的,细致的极点就是粗犷,粗犷的极点就得细致,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师:我们继续看,在小语教材中还有一课也告诉了我们作画的技巧:

大屏幕出示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节选

这是我们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里面有一段话,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这里面也有两个词是描写画画技法的,找出来。

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板书: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这两种画法有何区别?

生:一个是画的很快,一个是画的很慢。

师:哪个是画的慢?

生:工笔细描。

师:哪一个画的快?

生:挥笔速写。

师:哪一个潇洒?

生:挥笔速写。

师:哪一个细致?

生:工笔细描。

师: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节选

这是我们五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草原》,里面有一段话,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这段话同样有两个描写画画技法的词语,找出来。

生: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师:(板书: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师:这两种画法有何区别?

生:绿色渲染就是直接涂上颜色,而墨线勾勒是先勾勒再涂上颜色。

生:绿色渲染是大块大块地涂抹,很潇洒的;而勾勒先勾轮廓然后再上色,非常的细致。

师:现在,请看黑板,在这些画画技法中,哪些技法是相近的?用线连接起来。(师生共同在黑板上连线)

师:其实,这就是中国画的两大技法——写意和工笔。(板书:写意、工笔)

大屏幕出示

写意,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大气之笔涂抹景物的神态轮廓,抒发作者的情趣。工笔,中国画的一种画法,讲究以精致细腻的笔法细描景物,抒发作者的情趣。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指着课件上图片)你们看,同样是画荷花,右上角的这幅是写意,大块浓墨涂抹,大块的颜色快速的浸染;而左下角那幅就是工笔细描,先仔细勾勒轮廓,再上色,小心翼翼的描摹每一个细节,工序复杂。这就是中国画两种主要的画法。

四、写意之法挥洒人生

师:其实,用文字画画用到的也主要是这两种技法。若用写意、工笔的名义去观察老舍的文字画作《草原》——

大屏幕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节选

师:你们觉得是写意,还是工笔?

生:写意。

师:哪里看出来是写意?

生:老舍写到绿色渲染这个词,我感觉是写意。

师:你注意到他这个词,写意是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大气之笔涂抹景物的神态轮廓,他涂抹了哪些轮廓?

生:他涂抹了草原的轮廓。

师:这个范围太大了,他涂抹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

生:小丘。

师:是的,四面的小丘是很远很远的,继续。

生:平地。

师:还有平地,从小丘一下子就到了平地,是不是很大气,继续。

生:羊群。

师:哦,平地当中又有羊群,一大朵一大朵羊群。是的,还有吗?谁再来补充,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

师:是呀,你看,从小丘到平地到羊群,一下子又到天空了。孩子们,你看,远远的,我们跟随着老舍来到了草原,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看到了小丘,看到平地突然之间出现了羊群,羊群一下子上来,一下子又下去,这时镜头再次拉远,他看到了小丘的线条,他又看到了天空中的云也被草地染绿了。这是一幅多么美、多么大气的写意之画。

师:看来用写意的方法作画,我们要不要追求精致、技巧?

生:不要。

师:用写意之法作画,一般会把镜头拉成远焦,要让景物一大片一大片的进入到你的画面当中来,让这幅画显得非常大气,这就是写意文字作画的技巧。孩子们,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写意文字的画家,你相信吗?现在相信的人请举手。

生:(基本上都举手)

师:不管信不信,请拿起笔来,我们来进行第二次练笔。请你运用写意的手法,不用精细,只用潇洒大气的手法涂抹景物的轮廓,描绘一幅储存在你的记忆中的画面,现在请你花几分钟用文字把它写意地画下来。

(学生第二次动笔写作。)

师:现在请你来展示你创作的写意文字画面,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我要求从写意的技法的角度去观察他这幅画,他的哪些技法使得你欣赏。

生:从悬崖上望去,成排的大树把山谷铺满了;湛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悠闲的盘旋,让人心旷神怡;突然,一群大雁扑面而来,给辽阔无垠的天空增添了几分色彩;低头看,印入眼帘的是成群的山羊,它们怡然自得的在低头吃草。羊群随着起伏的山峦,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

师:谁来从写意技法的这个角度评价一下他这幅画作?仔细观察,你觉得他画的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画的最妙的地方就是将山谷、天空、白云、大雁、羊群等画面组合在一起,很大气,跟老舍的《草原》有的一比。

师:是呀,在他的笔下,山谷倒映着天空,天空映照着大地,白云悠悠、羊群自得,好美的一幅写意画卷呀。

师:现在,我们请创造这幅画的同学再次朗读他的作品,我们一句一句的来欣赏。

生:从悬崖上望去,成排的大树把山谷铺满了……

师:这个时候作者站在哪里?

生:他站在悬崖之上。

师:他也许是一名攀岩者,他来到悬崖之上,他这时是俯瞰还是仰望?

生:俯瞰。

师: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成片的大树把山谷一根一根的插满了,这个时候他是在悬崖之上,这个时候他是俯瞰的气势,居高临下,很大气。继续读。

生:湛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悠闲的盘旋,让人心旷神怡突然……

师:突然之间,他的视角又投到哪里?

生:湛蓝的天空之中去了。

师:几朵白云悠闲的盘旋,“盘旋”一词能否换一下?

生:晚风依恋着窗棂,白云守候着蓝天,我觉得把“盘旋”一词改成“飘荡”比较好。盘旋,一般来说这是暴风雨来临的预兆;而飘荡,则显得悠然自得。

师:真好!白云漂浮在天空上就像是墨滴在宣纸上的感觉,这是纯粹的写意手法,继续。

生:一群大雁扑面而来,给辽阔无垠的天空增添了几分色彩……

师:在白云悠悠的静止画面中,突然,一群大雁打破了这种幽静的感觉,整幅画面好像动了起来,在天空中画出了一个人字形线条。你真会画,继续画。

生:低头看,印入眼帘的是成群的山羊,它们怡然自得的在低头吃草。羊群随着起伏的山峦,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

师:这个时候视角又回到了地面上,羊群点缀着山坡,起起伏伏,像一幅泼墨山水画卷。

生:(鼓掌)

师:你是不是天生的写意画家?

生:是的。

师:好的,我们再交流一幅作品,你来。

生:墨绿的海面,波澜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远方涌动。在洋流扯起的地方墨绿被切割成暗白,像一条巨大的河流镶嵌在海的中央。天空中的阴云从头顶一直向远方于海天交接处拉成一条直线。远远地,从海平面下面鼓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慢慢地,海面像被三棱镜反射一样,海浪和乌云搅拌着诡异曲线在大海上翻滚。

师:这么神奇的一幅画,我建议我们把它摊开到大屏幕上,远远地来欣赏。

大屏幕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品

墨绿的海面,波澜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远方涌动。在洋流扯起的地方墨绿被切割成暗白,像一条巨大的河流镶嵌在海的中央。天空中的阴云从头顶一直向远方于海天交接处拉成一条直线。远远地,从海平面下面鼓起一股巨大的力量,慢慢地,海面像被三棱镜反射一样,海浪和乌云搅拌着诡异曲线在大海上翻滚。

师:这幅画面,是近焦还是远焦?

生:远焦,很大气的!

师:我想请问作者,你画这幅画用到主要技法是什么?

生:我主要用的是写意地画法。从大处着手,把镜头推得很远很远,凭直觉把海与天交界处的画面画下来。

师:好一个“凭直觉”!同学们欣赏这幅画作中的哪些“直觉”?

生:我欣赏他的一些用词,比如,涌动、切割、镶嵌、三棱镜、搅拌……这些词语把海面上的波涛汹涌和暗潮涌动很形象的写出来了。

生:我欣赏他的变化,比如,作者先是平视远方看见远方的波浪,巨大的河流;然后抬头描写天空乌云;突然海平面又与乌云交叉在一起……动感十足,变化多端的画面很吸引我。

师:你觉得他是写意画家吗?

生:是。(一起鼓掌)

师:的确,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写意文字画者。假如,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有了写意文字这枝画笔,我们就可以潇洒地,边走、边画、边欣赏。

五、工笔之法陶冶性情

师:尝试了写意之法,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工笔之道了。我们三年级时学过一篇文章叫《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里面有这样一段:

大屏幕出示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节选

师:这是作家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用文字画下来。如果说中国画有花鸟、有山水、有人物,这是一幅什么画?

生:人物画。

师:是写意,还是工笔?

生:工笔。

师:哪里看出来是工笔?

生:刻画人物很细致,入微。

师:我们来看看这段文字的细致,这段文字总体上写人物,为了把人物写细致,他是在怎样一步步展开的?

生:先写人物的行当,再写人物的形态,最后写其中一个人,还有一头小毛驴。

师:我们都玩过智能手机,我们要看清楚手机中的一幅画,我们可以用手指把画面不断地弹大,画面就清晰了。这段文字,就好似弹开看手机中的画面,我们先看见画面中人物有三百六十行,好热闹;为了看清这些行当的人在干什么,作者拉近焦距,我们看见了形态各异的人;这些人到底各自在干什么呢?作者再次拉近焦距,于是我们看见一个骑马的人即将撞上一乘轿子,吓坏了一头小毛驴……活灵活现呀,北宋到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这幅文字让我们好像生活在当时的汴梁城,在那里游玩,仿佛你就在小毛驴的旁边,你还差一点就被小毛驴踢了一脚。

生:(学生笑)

师:这就是典型的文字工笔,追求细致,追求精致,层层剥笋。孩子们,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工笔文字的画家,你相信吗?现在相信的人请举手。

生:(全体举手)

师:你想不想尝试一下这种作画的方式?请拿起笔来,我们来进行第三次练笔。运用工笔的手法,以精致、细腻的笔法描绘一幅储存在你的记忆中的画面。

(学生第三次动笔写作。)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手中的工笔画作。

生:学校体育节出场仪式最有特色的班级当属四(5)班了,他们代表的是苗族。只见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个个面带微笑,领队的老师戴着一顶牛角似的帽子,她的衣服是红色的,衣角红白相间,同学们戴着和老师不同的银帽。男生上身穿花布短袖褂子,下身穿蓬松的长裤,身板笔直,每个人都是那么清爽、帅气;女生穿着火红的花裙,上面有着数不清的银饰,腰间还有一个个小袋子,上面的颜色就如彩虹一般,火红的衣服配上闪亮的银饰,跳起舞来哗啦哗啦的响。

师:这是学校运动会出场仪式的一幕。这是典型的工笔作画,细致入微而又清晰明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节选部分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画法?

生:我感觉他的镜头感跟《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很像:先画一列队伍,再画队伍中的老师、男生、女生。层层剥笋的感觉。

生:我觉得最细致的描写是写女生的文字,从上到下的写,特别是腰间的小袋子,很吸引我,这部分跟《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写小毛驴很像,很逼真。

生:火红的衣服配上闪亮的银饰,跳起舞来哗啦哗啦的响。这里的画面还有声音,让人身临其境。

师:哦,你听到了哗啦哗啦的声音,马上就会有一个苗族集会画面出现在脑海里。漂亮的帽子,特色的衣服,挂着很多银饰,他们一起跳舞,跳的时候,那声音哗啦啦的在响,这画的多好呀,很细,很巧,真的是活灵活现!

师:你天生就是工笔文字画家(指着作者),你相信吗?

生:相信。

师:再请一位。

生:冬日的海滩,潮汐已经褪去,裸露的海床用柔密的沙子装扮她的床垫。在晨光的投射下,海床和沙床很难分辨,只是水面上停泊着一艘艘白帆,才让你辨别出哪里是水哪里是沙。冬季的风从入海口无声无息地吹进来,海水像是被谁用一把神奇的梳子梳过一样,呈现出一排排整齐细密的光亮发丝,一层层地朝岸边吻过来。

师:这是冬日的海滩,你自认为这幅画,你用到最大技法是什么?

生:工笔。

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的作画过程吗?

生:我这幅画主要写了两个画面,一个是海床,另一个是沙床。在海床和沙床的分割线上画了一艘艘白帆。我重点刻画了海床上风景,把它比喻成用梳子梳过一样。

师:你太会画了!太会比喻了!谁能有那么大一把梳子呀!好形象,好有画面感!

生:我特别欣赏她的最后一句话:一层层地朝岸边吻过来。这个“吻”用得好,感觉海浪和岸边好似一对恋人似的。

(大家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她是典型的工笔文字画家,她画了一个细腻的海滩,一张温柔的海床,一席软软的沙床,还有那神奇的比喻。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工笔文字画者。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有了工笔文字这枝画笔,我们就可以精致地,边走、边画、边欣赏。孩子们你们现在相信你是文字画家了吗?相信的孩子举手。

生:(全部举起小手)

六、渔舟唱晚诗画交辉

师:(音乐:《山野幽居》起)原来,艺术都是相通的,中国画的两种技法竟然可以在写作中加以运用,写出的文字居然有如此美妙的画面感。也难怪宋朝的苏东坡欣赏了王维的诗画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屏幕出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们再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现在,再来体会这句话,你对这句话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生:细细的品味王维的诗,观察他的文字,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画,看着这幅画又会联想起他的文字。

师:是呀,这一来一去,这一去一来,原来是那么的有趣。那么,诗和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说不清道不明。

生:我认为它们的关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关于诗与画的关系有一种观点——(大屏幕出示: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不全是诗。——宗白华《美学散步》)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

师:关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许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辈子来细细品尝,就像我们读《红楼梦》,我们少年的时候读、青年时候读、中年时候读、老年时候读,所体悟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那就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慢慢走,欣赏吧!

师: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下课!

点 评

这是一堂独辟蹊径的写作技巧指导课。写作技巧需要指导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课标”中十分强调“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但这不等于就不要写作技巧了。传统写作教学因为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而令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就更多地提倡朴素、真实、自然地表达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写作这种运筹心智的活动,不可能没有技巧。其实,所谓写作技巧,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如何能表达得更好”的关注和学习,如在“课标”中就指出: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甚至还具体地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显然,这都关乎写作技巧问题。现在,肖绍国不仅这样做了,而且不走传统的诸如开头、结尾之类纯技术化、形式化的套路,而重在以读写一体为基础,在写作实践中,提升更具审美价值的写作素养,就有了“独辟蹊径”的况味。

本案所表现的肖绍国的写作指导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基于古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审美原则,实现了大视角的古与今、象与意、读与写的艺术统整,瞄准的不是一些方法层面上的形式化的孤立技法,而是学生审美能力上的整体写作素养,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诗画语文”是肖绍国的语文教育主张,并有专著出版。现在,他把“诗画语文”合乎逻辑地延伸到了“诗画写作”。本堂课无疑是一次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那么肖绍国的“诗画写作”是从哪些方面作了颇具统整艺术的开发,才成就了学生“用文字画画”的那种写作意识呢?

一、“具象”和“意象”的互生统整

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直入学习主题:苏东坡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通过学生对王维三首诗中的选句,让学生还原出画面。这样的设计不仅开门见山,而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了“象”与“意”的互生关系,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诗中有画”的“画”是基于生活的“具象”,而“画中有诗”的“诗”是基于精神的“意象”。如果说,“意象”因“具象”的产生,那么“具象”则因“意象”而存在。这是外在物象与内在心象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作者内在的“移情”作用而消融了物我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世上所有深刻的哲理都是可以有浅显的表达方式。肖老师正是用了让学生“把诗句变成图画”这样乐见易为的方式,实现了“诗”与“画”、“象”与“意”的统整,从而为本课主旨“用文字画画”作了切实的铺垫。

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统整

传统写作教学中的技法指导,往往有这样的流弊,即着眼于单一的、形式化的某些写作方法,作授予式的展示,并指令学生去死板套用。这种写作技巧往往会脱离了表达思想的自然需要,为方法而方法,结果不仅不能实现“表达得更好”这一根本目的,而且为技法所害,影响了表达的真切和自然,也容易使学生因技法的要求而产生了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肖绍国没有这样处理,而是把写作指导整合在学生大量前阅读的经验回顾之中,实现了“写”与“读”的一体化运作。他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主题是从阅读欣赏王维三首诗中的诗句入手的;在认识“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画者”时,是与自己的作品《夜》的现场阅读相契的;在读解“中国画创作的两大技法”这一中心时,是通过对已学课文《草原》《鱼游到了纸上》《画家和牧童》三篇课文的“再赏析”中引导学生发现的,其轨迹清晰、认证有力,如:

在落实“写意之法挥洒人生”与“工笔之法陶冶性情”时又分别以深度解读赏析《草原》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依托的……所有这些方面,他的写作指导都是以阅读鉴赏为基础的,置写作指导于文学欣赏的氛围之中,而完全没有形式的、孤立的、僵化的谈写作技巧问题。这无疑是最值得我们赞赏的地方。

三、积累与运用的共振整合

写作的根本问题是“积累”和“运用”。对此,“课标”也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写作无疑是最具有实践性的语文运用,所以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而写作需要材料,这就离不开思维活动和素材、语言的积累,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是在这两个基本点上的统整,聚焦了本课的基本特点:即在大量阅读与写作的实践活动中体现出“积累”与“运用”的共振效应,从而突破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经典性的写作技法的美学命题,让儿童学练达到了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的境地。

四、“已知”与“未知”的联通统整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当通过学习者的“内动”,自己去实践从“已知”到“未知”的跨越。教师引导都只能是对学生“内动”的激励和支持,而不是代替和包办。这一点正是本案的又一个重要特色。要让小学生(即使是高年级)领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经典的读写活动中的美学原理,应当说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未知”领域,如何才能在一节课里达到基本突破?肖绍国的教学决策是最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已知”,并由“已知”去发现感悟原先的那一个“未知”,而实现这样的“过渡”,当然也就保证了“以学为主”的正确途径。如从欣赏王维的相关诗句(已知),让学生口述描绘是一幅怎样的实体图景(未知);从对三篇已学课文的再赏析(已知),让学生归结出图画创作的两大技法(未知);从以赏析两篇学过的课文《草原》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已知),深入领悟“写意之法挥洒人生”和“工笔之法陶冶性情”(未知)。由是观之,可以充分说明所有的学习领域,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都是可以自己学会的,关键在于从由“已知”通向“未知”的关键点上,教师必须在联通统整上下一点引领的功夫。

一堂好课在专业观摩上的价值所在,不仅是它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专业认知领域,提供了许多成功的操作经验,从而大有利于提升观摩者的学理高度和专业水准,更在于它还能够激起我们对一些新领域的深度思考。这是由一堂成功好课所具有的创新价值所决定的。唯其创意连连,而不是老生常谈,才促发人们许多新的思索。就本案而言,似乎在“物景”与“情景”的融通整合上还可以做得更细腻一点,更深入一点。无论是《草原》《鱼游到了纸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之景及其景中之情;无论是教师的“下水”写作《夜》的情因景出;无论是学生当堂写景的循景探情,都可以多多关注“情”在何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避免学生“为写景而写景”的通病。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11)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