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谁与我臭味相投?

谁与我臭味相投?

时间:2023-04-12 15:33:41

相关推荐

谁与我臭味相投?

“食物,从生理角度是通往肠胃的东西,但是从心理角度来看,它对应着记忆与情感。”这话说得通透。从这个角度来说,食物于我也分亲近远疏。恁是山珍海味,未必有这一口稀罕。藉着这一口,可以吃出万般滋味。

口味这东西真是无法解释,它应该跟基因和传承有关。

我们家说起来祖籍绍兴,但近几辈人出生、成长和绍兴已并无关系。可是在吃这件事上却是相当的忠诚于籍贯,比如这霉和臭。臭苋菜梗、臭豆腐干、霉菜头、霉毛豆......有人避之不及,我却甘之若饴。

绍兴莲花落里唱:搬出嗄饭廿四碗,鱼虾蟹肉酱,腊鸡腊鸭腊大肠,糟鸡糟鹅糟白鲞,田螺螺蛳两碗生,黄鳝泥鳅加生姜,萝卜芋艿苋菜梗,豆板豆芽水千张,“屯”了个“屯”斩白鲞,“啯”了个“啯”杀鸡娘,厨角落头还有一碗陈年霉千张,小鸡毛毛三寸长,麻油浇得喷喷香,香油腾了个七八两。一曲小调,“醉、腌、霉、臭”各色已扑鼻而来。

绍兴人为何这么重口味?有说:勾践卧薪尝胆十年,为了赢得吴王信任,为夫差尝粪断疾。君王如此忍辱,百姓为全其气节,纷纷制臭卤吃霉菜明志,遂有了这一奇特的口味。

此说未免脑洞大了点。倒是后一种说法更接地气:相传,越王勾践时期,国贫民穷,百姓以野菜充饥。有人采得野苋菜,吃了嫩茎和菜叶,梗实在太老太硬,一时无法煮熟,弃之又不舍,便藏于瓦罐中。数日后,取而蒸食,一蒸就熟,竟有别样风味远胜从前。遂群起而仿效,有了如今这一味臭苋菜梗。

相信先民来源于生活的智慧总比相信无脑愚忠君王之说更靠谱些。江南夏季闷热潮湿,天生是霉菌的温床,食物容易腐败。彼时,食物唯有经过腌卤之后才可保存更长时间。其中也有科学的意义在,菌类繁殖对食物恰到好处的腐化,成就了食物的奇特风味,臭极而香,咸鲜下饭,我想这正是绍兴人的智慧所在。

说起来“霉、臭”应该算怪味,但是有时候这种独特就是诱惑,一旦爱上往往深陷。

嗜臭者实不少。章太炎也是嗜吃臭东西的,以臭为美味。一次,画家钱化佛带来一包紫黑色臭咸蛋,章大乐,竟然开口说:“你要写什么,只管讲。”隔两天,钱化佛又带来一罐极臭的苋菜梗,章更是乐不可支,说:“有纸只管拿来写。”钱要他写“五族共和”四字,他竟一气写了四十多张。后钱每以臭食换章字,并售之。章闻说也只笑笑:“为钱财折腰是穷光蛋所为,为食物动心则是真性情流露。我宁愿吃臭东西,也不愿贪臭钱!”

知堂文章,也说起过这一口:“我因为从小习惯,对于故乡一切霉的臭的食物都很喜欢……”他分析“吾乡穷苦,人民努力吃三顿饭,唯以腌菜臭豆腐螺丝当菜,故不怕咸与臭……”。甚至做法也有提及:苋菜梗的制法须俟其“抽茎如人长”,肌肉充实的时候,去叶取梗,切作寸许长短,用盐腌藏瓦坛中;候发酵即成,生熟皆可食。平民几乎家家皆制,每食必备,与干菜淹菜及螺狮霉豆腐千张等为日用的副食物,苋菜梗卤中又可浸豆腐干,卤可蒸豆腐,味与“溜豆腐万相似,稍带桔涩,别有一种山野之趣。”

当年人许是为生活故,无奈这霉与臭,对我,分明是一种深植在基因里的习惯。所以,苋菜梗腌起来。

苋菜梗制作方法:

老苋菜梗,去叶、去嫩茎,取粗茎。切寸断,洗净。

盆中放水,让苋菜梗自然发酵,至盆中起厚层白沫。

重新取出苋菜梗冲洗干净,沥干水分。

将苋菜梗置入瓮中或瓦罐中,撒少许盐(盐不可多,多了把苋菜梗腌死了,便不复酥软矣)

如此,至苋菜梗酥软便可取食。浇上菜籽油,饭镬上一蒸。吃时,咬动外皮,挤出藏在菜梗里的汁水和嫩肉,暗香浮动,鲜洁肥美,欲罢不能。臭卤也切不可扔,扔点豆腐干、毛豆节、冬瓜之类的菜进去,明朝饭桌上又添一味臭烘烘香喷喷的小菜。米道交关勿错。

格末,下回再说如何霉毛豆。

文字:陈小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