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纸枷锁”下的牵家国情与民族历史于不朽芳华》

《“纸枷锁”下的牵家国情与民族历史于不朽芳华》

时间:2021-01-01 01:36:58

相关推荐

《“纸枷锁”下的牵家国情与民族历史于不朽芳华》

——评析电影《梅兰芳》的人物形象。

《梅兰芳》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导演的代表作之一,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传达出其历史人物的追溯和对传统技艺的探讨。与《霸王别姬》里程蝶衣一角展现出的迷恋反骨与执着不同,《梅兰芳》选取的较客观的视角,以高超的艺术角度、哲学角度和现代化史观对京剧名旦之首、世界三大戏剧之一的奠基人梅兰芳先生的一生,进行了跟进与探索。而电影《梅兰芳》中,陈凯歌导演以“爱别离”为主线分为三个模块拉向全片,每个别离又代表着另一个方面的圆融。而我认为这些“爱别离”分别是“死别”、“生离”与“聚散”,而这三个主题又缓缓牵动了梅兰芳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梅兰芳先生作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代表人物,《梅兰芳》以人物传记形式的电影,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的形象,也传递出了梅兰芳先生的不朽芳华与艺术造诣,更是传递出了“情”。

1.死别

陈凯歌导演用光线、影调刻画出了梅兰芳靓丽、一直试图冲破“纸枷锁”的少年时代。少年时,梅兰芳(余少群饰)在屋子里读着大伯最后的遗信,昏暗的布景配合着大伯画外音的独白,道出了伶人的地位低下和“纸枷锁”锁住的人生,同时也埋下了日后梅兰芳将这种使命融入他的内心和贯穿整个人生的伏笔,也隐喻道出梅兰芳不论日后如何功成名就,作为普通人来说,一生也都在被“纸枷锁”套牢。梅兰芳听到邱如白的演讲后腼腆夸赞与赠票表达其艳羡之意,邱如白第一次看梅兰芳的表演时,导演运用拉镜头从梅兰芳的舞台拉向观众,同时也使用推镜头从观众渐渐推至邱如白,反映出了邱如白第一次看到梅兰芳的戏时的震撼以及对京剧深深的痴迷,也揭示了后续二人的矛盾和扶持,更多的是羁绊。在与京剧老生“十三燕”斗戏的最后一场中,导演运用对比镜头将梅兰芳与十三燕的舞台衔接起来,以十三燕一方观众砸场而走衬托出梅兰芳一方的成功;在开场前以梅兰芳在准备间试戏时的暖黄色调配上移镜头与滑移切到舞台上冷色调,但头上的一缕光线也揭开了邱如白所说的“你的时代来了”。斗戏结束后,十三燕与畹华(梅兰芳)在最初约定斗戏的屋子里相见,此时十三燕的屋子里大量暗淡光线和暗沉的影调,已无往日的生机。尽管在戏上十三燕赢了一辈子最后输给了孙辈的梅兰芳,但二人的情深未曾改变,十三燕开戏前说的“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对后续梅兰芳留下深刻启示,更有“你穿着戏衣来到这世上,留神别把戏里的人物弄脏了”、“把我们伶人的地位提拔提拔”更是起到了警戒与劝导。导演采用逆光拍摄穿着素衣的十三燕,与穿着戏衣的梅兰芳形成鲜明对比,也表现出十三燕到最后苍凉的一生。而当畹华去取十三燕拿的东西时,影片出现了两秒对着空椅子拍的空镜头,而畹华回来后十三燕已经死在了凳子上。大伯与十三燕的离去给梅兰芳带来不可磨灭的记忆与人生告示,第一层“纸枷锁”意味着的对京剧的革新已开始被他冲破,同时意味着梅兰芳的时代,彻底到来。

梅兰芳与十三燕同台戏

2.生离

导演在这一时段用了对其他人物的刻画,衬托出梅兰芳的孤独和冲不破的禁锢。中年梅兰芳(黎明饰)娶妻,从切换场景后与演员更替间牵扯出了这一时段的两大矛盾—— 一是去美国将京剧带给世界,二是与孟小冬纠结的感情。

梅、孟二人因雨伞际会,在集会户庭上二人首次合演《游龙戏凤》。双人珠联璧合、颠龙倒凤,一位是伶界大王名旦之首的梅兰芳,一位是被称为“东皇”的生角孟小冬,二人也因戏生情。梅兰芳因觅知音,心里的孤独开始消融。与孟小冬共演十场戏这时,“纸枷锁”又一次出现,套在梅兰芳的心上。

在二人相约看电影的路上时,梅兰芳被要求回戏园救场。经过挣扎与反抗,和邱如白所说的“你知道你大伯的纸枷锁为什么挣脱不了吗?它只是一层纸,但是这束缚你会一生带着。”梅兰芳终究还是回到了戏园,而那段未观看的电影也成了梅兰芳一生的遗憾。而这之后,他唯一能够带有一丝个人的意见左右这场他烦厌、却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只有日后再不唱《游龙戏凤》。

孟小冬在与梅兰芳相处时,二人都带着真心。一个带着迷恋,一个带着孤独的人对着自由的象征而向往。然而,却在梅兰芳妻子福芝芳对着“情敌”孟小冬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邱如白对孟小冬说的“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独,谁就是毁了梅兰芳。”一般,这段感情终究在枪声响起后以一个倒在血泊里,生前要求孟小冬离开梅兰芳的人而终结。而梅兰芳的内敛与动情,在梅、孟二人许愿时、对视时与“我想和孟小冬,看一场电影”里描绘出来他看似高耸入云的“大王”,内里里也有一颗充满着爱与情,却压抑着暗涌的、孤独的心。

而在孟小冬离开之后,梅兰芳去了美国,为了使京剧名扬天下。而面对负面的舆论导向,他却能轻描淡写地说出一句十三燕生前教给他的忠告: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他完美的完成了演出。而在此前得知被杀死的“粉丝”是邱如白雇来的后,他情绪依旧平静,只是淡漠不少。邱如白太看好梅兰芳,太扶持梅兰芳,过多地盼他功成名就,也更能反映出梅兰芳的对身外之物的淡如水。结束后得到了漂亮的反馈,他返场九次,面对国内认为的“反场太多观众就不捧了”的理念也并不认同,他也将观众放在了第一位。而离场后,他独自走在飘着大雪的街道,昏黄的路灯打在他的背后,镜头运用了全景,将舞台上的光鲜靓丽的炽热的他与台下一人时孤独零落而只有自己能细细品味的人生路数传达出的悲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成就一代“大王”,他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也没有放弃的资格,他永远只能在孤独的这条路上,背负着厚望,与自己影子相伴相依,继续望着脚下的巴别塔通向顶端。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般,他的自由心如同他短猝的柏拉图式爱情般,也永远地被“纸枷锁”禁锢。

(对不起没有图片)

3.聚散

(我有点忘记剧情了…forgive me )

导演在这一章节用情节展现出人物的冲突,并且从个人上升到了民族间的关系,表现了梅兰芳的面对艺术与民族有矛盾时的铮骨气。

1937年,日军进攻中华大地,梅兰芳被迫跟着逃亡。在离开北平前梅兰芳在最后一场戏散场传达出“缘断情不断”的怀缅。邱如白没有跟梅兰芳一同南下,独自带着对京剧的热爱留在了北平。

后日军要求梅兰芳为之演出,梅兰芳不从,面对日军“你在台上不过就是个比女人还女人的人”的言语羞辱从容说出,“可在台下,我是个男人。”此处影调昏暗,不仅表达了梅兰芳内心的悲凉,也暗示着艺术在这时失去了活力。因少年时得以与梅兰芳际会因缘,中校看着梅兰芳时,眼睛里深邃的崇拜与眼看梅兰芳落至眼前地步而无能为力的悲愤。对他来说,京剧、艺术大于政治,所有才有那句“不论战争谁胜谁败,梅兰芳都应该不朽”。但梅兰芳并不认为,在他心里京剧至高无上,而民族尊严却是凌驾于艺术之上,尽管“被”答应演出,也不惜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拒绝这场演出,蓄须明志,传达出梅兰芳对民族责任感的“不朽”。

梅兰芳躺在病床上时,邱如白与福芝芳看了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再三响起贯穿剧情全线的画外音“希望你将来不要从事梨园”、“大伯这纸枷锁带了一辈子”。但中间也提到“大伯知道你热爱唱戏,如果不能离开,那就好好做。”这次画外音的响起,与梅兰芳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邱如白与福芝芳在火前读音时的黯淡影调声画同步地描绘出了套在梅兰芳身上的“纸枷锁”已经变成了挣扎不了了的真正枷锁。邱如白理解到梅兰芳对于大伯一笔血书下的沉重的忠告,和背负寥寥数笔间的此事光阴的艰难沉疴,邱如白最后说,“所有来世,我再也不要求你了。”最终才真正理解梅兰芳“想要自由”。可梅兰芳的“纸枷锁”,套牢了他前半生,后半生他也将束缚带着,再缓慢前行。

影片最后,抗日胜利。梅兰芳穿着白色的西装,象征着光明再次降落。面对着闪光灯,嘴角带着笑,依旧温柔地说,“大家别跟着了,我要扮戏了。”

(还是没有图片)

《梅兰芳》的艺术造诣高,对梅兰芳的人物塑造较神化,但大多数还原了一代“伶界大王”的一生。影片对色彩、景别、光线与场面调度的把握精准,将不同阶段的任务心里与环境带来的浓厚象征与隐喻色彩发挥到极致。全片从梅兰芳的角度出发,不仅能看到梅兰芳在世事下内心的变化,侧重表现的是舞台下的人物而不是戏剧中走出来的人,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更上升到了中外文化的友好交流与完美融合,也将民族责任感通过人物主线梅兰芳牵扯出来,引起思考的人物传记式电影。《梅兰芳》是一部具有哲学性与高度本体艺术性优秀影片,其传递的对艺术审视的角度和对古典戏曲的缅怀、对人物的追忆与对民族精神的反思和艺术的追求是不带着“纸枷锁”而不朽的,也是一部值得观看与深入思考的优秀影片。

19.09.24

——Sunrise_Horizon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