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理性地谦卑和敬畏

理性地谦卑和敬畏

时间:2023-10-10 16:39:43

相关推荐

理性地谦卑和敬畏

认知不等于行动,不等于事实,这就是认知不协调。人们多数时候不过是在解释,而不是在推理。

把解释变成审视,把自我认知建立在自我观察之上。

今天本来想写《自我观察,更好地认清自己》,讲一些自我管理方法,包括行为记录、复盘、自我反馈、认知闭环。然后我从说明“自我认知往往不准确”这个论点开始写,结果写得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还没进入正题,甚至把话题扯远了……

最终干脆把题目改成了现在这样……

理性地谦卑和敬畏

的时候,我曾经写过:

所以,世界上那么多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都是因为它们被封装好了,只需寥寥几个外部接口处的参量,就可以直接调用。比如饿了想吃饭,直接找家饭店付钱点餐就行了,至于其余的如何炒菜、如何种粮食、物流怎么运作……一律不用管。

不明所以的调用者,往往还以为只要拥有看似大量的知识,懂得看似很有用的道理,生活仿佛就变得简单了。殊不知真正大量的知识,犹如浩瀚星河,无边无际,几代人的学习也不足其万一;真正有用的道理,就是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无双BaOY_WHA,公众号:人间的我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社会的知识分工已经快超出人的生理极限,世界的复杂性已经超乎想象[2]。

虽然我们的大脑发育水平和几千年前刀耕火种的祖先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协作体系高度发达。即使是小小一支铅笔的生产,都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人,涉及到无数个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不可能被单个人所全部掌握[3]。

罗胖曾说:我们和原始人的区别在于,他们手里拿的是石头,我们手里拿的是手机,是一个将认知高密度折叠了的东西。我所谓的“封装”,罗胖所谓的“折叠”,一个意思。

身处风口的人取得成就之后,经常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在大公司工作的人被高看一眼,往往也认为是自己足够优秀。但是他们可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错把系统的能力当成了个人的能力[4]。

自动化、模板化、流程化、模块化,这些都属于系统的特性[5]。企业想要做好,就要构建系统能力,将过往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一套标准的方法论,企业员工只要遵守这套方法,就能稳定地将投入变成产出。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脱离了原来的系统,人就会发现自己的无力感——原来的经验和方法论都不再适用。不论是在学校里“一心向学,莫问前程”的学霸初次步入社会,还是一家巨头公司的员工跳槽到一家初创公司,他们往往会无所适从,发现自己的能力没有想象的这么好。

前面论述的都是封装、折叠、工具、系统,这些“黑盒子”给人带来的自信,经常使得人们不能足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而有关盲目自信,还有一个着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简称“达克效应”),如下图所示。它表明了知识和经验量对于人自信程度的影响。

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智慧”——知识加上经验,纵坐标表示自信程度。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拥有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智慧以后,自信程度会极速上升,达到“愚昧之峰”;而随着智慧继续增长,自信程度又快速下降到了“绝望之谷”;之后,随着知识和经验的漫长积累,最终,成为大师的人才会将自信维持在一个平稳的高原地带。

我自认为,整体而言我正处在Enlightnmengt的山坡上。在我初中那会儿,我可能是像井底之蛙那般,处在“自信巅峰”;当我高中至大学之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的自信好像又经历了一个“崩溃之坡”;最近三四年,我都在试着将自己的自信心稳定下来,可是它仍然在此起彼伏地波动。(当然,不同的专业领域,我所处的位置也不一样,有些事情我自认为擅长,可能只是因为我太弱……)

“愚昧之峰”上的人,为什么那么自信?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们的自信建立在自以为“懂得很多道理”的基础上。他们对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往往具有敌意,因为那些观点动摇了他们自信的根基。一旦他们发现“自己不知道”,构成自信的假设不复存在,自信自然就会快速崩溃。

那大师级的人物又为什么自信呢?有人可能会问,爱因斯坦那样的顶级科学家,不是经常承认自己的“无知”,所以诚惶诚恐、满怀敬畏之心吗?

我想,那是因为大师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理性上,而非知识上。这里的理性不是经济学里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指批判性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等,是一种认知和思考的方式

批判性思维批判的对象,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它只审视这个思考有多缜密、多系统(学习批判性思维,可以参考我的博客[6])。科学的精神其实类似,科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可以被证伪,证伪比证实更重要。

前几年网上流传一句话“当科学厉尽艰险攀登至顶峰时,才发现宗教早已高居其上”。有些人会感叹宗教的伟大,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宗教的的结论可能与科学一样,然而科学并不关心结论——科学看重的是方法和过程,说一个结论是科学的不等于说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这有点像僵固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之间的区别[7]——前者只关注结论,并以已有的结论为基准,试图证明和解释;后者关注得出结论的过程,并以过程的合理性为基准,随时可以推翻结论。

正确的大道理,会讲的人很多,但是却很廉价。保持理性的思考方式,时刻对自我进行批判和审视,却少有人能做到。与君共勉。

引用:

[1]《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2]参考《科技发展的量变能否产生质变?》中的“复杂性牢笼”这一部分。[3]参考《铅笔的故事蕴含的经济学原理》[4]刘润《比频繁跳槽更可怕的,是把系统能力当成个人能力》[5]以下摘自公众号“L先生说”:

自动化:如果需要大量机械化步骤,能否搭建一个工作流(VBA、Python、宏等),实现自动化处理?

模板化:如果需要频繁沟通、传递信息,能否制作一套模板,将信息结构化,最大限度避免遗漏和误解?

流程化:如果一项工作的步骤非常繁琐,能否设计一套流程,降低注意力和认知资源的消耗?

模块化:如果一项工作需要多种技能,能否创建一套模块,可以灵活搭配、自由组合?

[6]参考我博客里的《得到<批判性思维15讲>笔记》[7]《防御性思维——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