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网 - 唯美句子、句子迷、好句子大全
第一句子网 > 舞雩斋见天 | 太庙誓碑

舞雩斋见天 | 太庙誓碑

时间:2022-04-15 06:41:30

相关推荐

舞雩斋见天 | 太庙誓碑

“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这句话充满了蔑视。

赵匡胤“一条杆 杖打遍天下七十四军州”,是凭武力夺得天下的。

他对于“没铲过滂 田墈,没使过七斤半”的读书人,其蔑视十分自然,发自内心,“改也难”。

但他后来毕竟还是改了。在治理天下时,他慢慢认识到:“作宰相须是读书人”,因为读书人在经济、政治尤其是文化方面, 还是有本事的,而且本事可能比自己还大。

于是他转而“重文”,死后还留下了一块“戒碑”,告诫嗣位子孙“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当然,读书人如果不通世务,只知道咬文嚼字,而且翻来覆去 炒的全是现饭,也会使人倒胃口。

《千字文》最后两句“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通常都用“焉哉乎也”或“之乎者也”来形容读书人的酸腐,便是普通人对咬文嚼字的反感。

——节选自钟叔河《念楼学短》

关于宋太祖立碑不杀士大夫的故事始见于陆游写的《避暑漫抄》。该碑原文有三:

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陆游本来就是士大夫,所以到底有没有这件事并确定。正史里其实并无记载,倒是很多其他的野史对此事有过提及。

宋徽宗所绘《听琴图》中的宋朝士大夫形象

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有违者不祥。相袭未尝辄易。(《三朝北盟会编》)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宋史》曹勋传)恭闻太祖有约,藏之太庙,誓不杀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挥麈后录》)云太祖于太庙立有誓碑,其中一条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避暑漫抄》)

按道理来讲这种事,皇帝本身其实没什么忌讳的,但为什么史官们并无记载。

我想原因有三:其一,本身这件事就是捕风捉影,是士大夫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杜撰出来的;

其二,若此事昭告天下,那么等于士大夫有了免死金牌,如何管理,所以只能背地里告诉历届皇帝作为一条行事准则,而不事张扬;

其三,宋朝本来就对文人比较宽厚,宋太祖立此事,因为他是以武官马上得的天下,可能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抑制武官权力,生怕有人又来一次黄袍加身。但又不想做的太明显,激发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的矛盾。

而事实上,虽然宋朝对文官比较宽松,但要说宋朝不杀士大夫却是虚言,至少立此碑的太祖皇帝在位期间就杀了八十来位士大夫。

只是后来越杀越少了,到了南宋基本看不到有诛杀文官了,遍地流放而已。

同样是《蓼花洲闲录》,有一句话也出于此:“士可杀,不可辱。”

神宗时以陕西用兵失利,内批出令斩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确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斩某人,今已行否?”确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确曰:“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杀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杀不可辱。”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杀与不杀都很头疼,宋朝皇帝当得真不快意!

备注:“士可杀不可辱”最早语出《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写于乙亥年八月初四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